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民走进来,师生走出去
没有“围墙”,大学更“大”
  • 2010年12月08日 作者:
  • 【PDF版】

    临沂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市民们可以走进来当“大学生”,师生们也纷纷走出去服务社会。它的开放,它的包容,它的奉献,让它真正成为了临沂人的大学。

    市民来当“大学生”

    赵先生是临沂本地的农民。2003年,看到别的朋友经营金属,他也在临沂金属城开了一家店,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把店经营得很红火。这让他觉得,没有上过大学,也一样可以挣钱,上学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

    然而,2008年,几个朋友在金融危机中相继破产。赵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几个不知道什么是金融危机,一个朋友去问别人的时候,甚至说成是“金属危机”。

    庆幸没像朋友那样疯狂囤货的同时,他也深深感觉到经济知识的重要。当时他听说可以到当时的临沂师范学院听课,很是兴奋。

    之后,他到教务处很快就办出了听课证,在教务处老师的建议下,定期到学校去听市场营销、经济学等课程。

    慢慢的,赵先生开始喜欢看网上和电视上的经济新闻,他的金属店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并,稳步发展。

    临沂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凤岗告诉记者,目前学校面向社会开放251门课程。市民只需填写开放课程修读申请表,持个人有效证件到教务处报名登记并办理相关手续后,就可以修读临沂大学的开放课程了。

    开放课程涵盖文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等9大学科门类。有人力资源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工程制图(含CAD)、物流信息管理等比较贴近市场需求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特色课程,也有女性饰品的鉴赏与养护、观赏花卉与现代家居美化、导游、钢琴等市场中比较活跃的行业,或者是广大市民需要了解的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课程。

    所有开放课程目前全部挂到了学校主网站,市民可以通过查阅有选择地听课。所有参与听课的人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学校还将颁发课程进修合格证书。

    去年6月份,学校又将图书馆对外开放,至今已为校外读者办理临时借阅证6700余人次,极大地方便了临沂市民自主学习。

    临沂大学法学院师生走出校园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

    教师进社区>> 文化人的百姓情结

    今年33岁的于胜刚是临沂大学法学院的讲师。今年4月,市委组织部委派他到兰山区兰山街道李庄社区挂职锻炼。

    临沂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翟秀海也同时被派到兰山区兰山街道李庄社区任第一书记(挂职)。

    从大学的不坐班,到每周上六天班,他们很快适应了环境。创城期间,他们带领一个小组,打扫多年没有打扫的楼道、垃圾场,为了赶进度,他们起早贪黑,但是他们干得很认真,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社区的建设中。翟秀海利用自己在经济和社会学方面掌握的知识,为社区的天元物流建立起了信息平台,极大地方便了物流公司和客户。

    而于胜刚则利用专业优势,帮助社区起草和审核重要合同。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社区的居民,了解他们的要求,联合社区的领导班子,为社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

    他们为社区管理者上培训课,组织学校社会学系的学生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他们说,他们要在社区实践基础上,把社区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提高社区的管理层次。

    李庄社区党总书记赵玉玺说,翟秀海和于胜刚来了以后,从开会手机调静音这种小事开始建立制度,改变了大家的很多行为习惯,也有了制度观念。现在社区的管理越来越好。

    而社区居民则认为他们有素质,是文化人,愿意被他们“管”。

    临沂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孙令民表示,老师到社区任职,

    也是他们为沂蒙服务的一部分。社区可以和临沂大学建立固定的联系,临沂大学为社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派教授到社区进行调研,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搞社区建设综合体,做功能齐全的社区,打造出社区工作的样板。

    孙令民说,今后他们还会配合市里的安排,同时学校也会派一些有优势的教授参与到社区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从专业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帮助他们做出长远系统的规划。

    学生志愿服务>>知识回到“大课堂”

    为沂蒙服务,体现在临沂大学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临沂大学的志愿者和社工们。

    曹晓艳是2008级英语经贸专业的学生,是外语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周末的时候,曹晓艳就会和同学们一起到敬老院帮助打扫卫生、陪老人们聊天。

    除了经常去敬老院、福利院以外,他们还参与了临沂的很多重大活动。在创城期间,天下着雨,她和同学们一起到路上捡拾垃圾,在车站给行人打伞,给老人、孩子以及残疾人一些帮助;临博会期间,外语学院的学生们去做专职翻译,帮助输入客户信息;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全校去了313名志愿者,学校的老师全程跟踪管理和服务。

    曹晓艳说,因为前来参加大赛的外国人很多,他们做翻译工作。凌晨三四点的时候,他们要到飞机场接机,尽管很累,但感觉非常兴奋。临沂发展越来越好了,可以举办很多大型活动。而他们用所学的专业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做翻译,这让他们非常自豪和骄傲。

    2008级社会工作专业的秦胜楠告诉记者,她是学校社工协会的负责人,社工们在社区开设心理咨询室,接受居民的心理咨询。而法学院的同学则定期到社区内做法律宣传,接受一些法律咨询。

    生物技术专业2007级本科学生,在教授带领下组成“保护母亲河”———沂河生态环保实践服务团,为滨河景区管委会进行沂河水域污染源调查、藻类水华调查与控制,宣传环保知识,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

    学生们还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贫困山区支教,把他们的知识和爱心带到沂蒙大地每个角落。每个学院的学生,都在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临沂的经济社会发展力所能及地贡献一份力量。

    该校团委书记罗成建告诉记者,实践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培养他们为沂蒙服务意识的重要课程。通过他们的参加,真正为临沂的各项活动和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这期间,同学们也得到锻炼,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本版文本报记者胡志英刘遥

    迟浩田>>

    办临沂大学,

    我举双手赞成

    迟浩田,1929年7月生,山东招远人,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1948年属于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经历了临沂保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后来的三大战役。曾就读于抗大一分校三支校,解放军军事学院合成系毕业,大专文化,上将军衔。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2003年10月18日,他为临沂大学新校区铲下第一锨土,为学校建设庄严奠基。

    距离迟浩田将军为临沂大学新校区奠基,至今已是7个年头。7年前,他听说老区要办大学时,曾公开表示:“办临沂大学,我举双手赞成”。

    对办大学的鼎力支持背后,是令他魂牵梦绕的沂蒙情。在一次采访时,迟浩田这样回忆到,“1947年到1948年,我在这里战斗和生活,曾5次负伤,在沂蒙乡亲的救护下,养好了伤重返战场。”“一直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沂蒙乡亲支前的小车推到了长江边。他们摊煎饼、做军鞋、救护伤员,把仅有的粮食和被褥用独轮车推着送到前线。”。将军说,“沂蒙山是他的‘第二故乡’。回到这里,他找到回家的感觉。吃着家乡的饭,喝着家乡的水,备感亲切。”。

    临沂大学新校区奠基后,他一直关注着学校建设和发展情况。2007年,迟浩田将军重游大学园区时,曾与夫人一起亲手种下一棵香樟树。他说,“香樟树过去在江南才有,现在你们能够把它移植到这里,也希望你们能够借鉴引进高等教育的先进思想和资源,把学校办得越来越好。”

    如今,临沂没有辜负老将军的期待,7年间,一座综合性的临沂大学在他铲过土的地方拔地而起,令老将军感慨万千。

    得知学校更名的消息,老将军心情非常喜悦,第一时间给学校发来了贺信。他在信中说,“临沂师范学院是抗大一分校的传承者之一,我作为抗大一分校三支校的一名学生,深感荣幸!”他高度评价了临沂师范学院的更名,“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成果。作为临沂市的最高学府,承载者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的希望,寄托着一千万临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推动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围墙”,大学更“大”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