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顺应需要育人才 致力科研助发展
根植沂蒙,回哺社会
  • 2010年12月08日 作者:
  • 【PDF版】

    本地品种亩产高出1000公斤?

    生命科学学院给平邑县引来优质马铃薯 新品种较

    临沂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沂蒙服务”。这所学校,历经近70年的变革,为临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近20万毕业生,他们分布在临沂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

    临沂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曾说,这些年临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临沂师范学院是功臣。

    从“出口”往回找,按需求设专业

    明年毕业的土木工程学生小赵现在在一家建筑单位实习,他说,刚实习了一个多月,该单位已经表示,希望他能留下,他的专业和技术水平都是该单位急需的。

    2000年,就在该校刚刚升格为本科院校时,学校党委就作出两个承诺:“让更多的沂蒙子弟有上大学的机会、让在学校就读的学生接受优质的本科教育”。

    学校不仅是这样承诺的,更是这样做的。临沂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凤岗告诉记者,1999年,当时学校只有18个师范专业,3000多名学生,远远不能满足当时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000年,学校打算上一批适合临沂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为找出这些专业,他们做了大量的调研。

    首先,他们给各部委和县发专业的论证表,先听取他们的意见,看他们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然后,他们再请相关党政机关或者是企业负责人发表他们的看法。

    在学校内部,他们调查最近三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掌握社会需求。通过各院长掌握的资料,掌握现代青年的求知欲望和方向。

    马凤岗说,正是这种从出口往回找的方式,保证了他们所上专业的科学性。比原来那种只关注各学院积极性的课程设置方式,没有走出去的调研,往往带有一些盲目性,没有针对性。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学校还在专业下设置了就业出口。学校目前64个专业,其中62个本科专业,按照每个专业三个就业出口方向的设计,共186项课程,这些课程都由校内或者校外的优秀教授承担。马凤岗说,拿体育师范专业来说,可能目前社会不需要这么多体育教学老师,他们就设置体育用品营销、社区体育等课程,为将来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据了解,临沂市新增劳动力中拥有大学学历的比例,从1999年的不到17%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35.2%。目前,临沂市各中学骨干教师和正副校长、党政机关公务员40%以上为该校毕业生。

    引来师资“活水”,开了学生眼界

    经济发展在教育,教育发展在老师。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临沂大学更注重老师的引进。

    据临沂大学工学院教授郭春凤介绍,之前她是临工的一名技术人员,后来临沂大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她不仅感动于学校提供的优厚的待遇,更看重学校提供的良好的科研平台,而且,她还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教给学生们。考虑之后,她来到了临沂大学。

    在教学的同时,郭春凤不忘做研究,她研制的耐磨铲斗,使买铲车的一个用户就可以节省6000元钱。此项研究成果也获得山东省技术市场金桥奖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据介绍,由于有良好的政策和平台,全校的硕士博学历教师已经由1996年的十几人到现在的1100人。师资队伍的扩大,保证了教育质量。学校先后获得两个教育成果奖。

    除在校老师外,临沂大学每年花千万资金,从国内和国外的名校选聘教师,来给学生们做讲座。

    同时,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还拿出大笔资金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到国外深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此外,学校还将所有教授的资料、学校的优势专业印制成册,分发到全市近2000个企事业单位,组织教授深入厂矿企业及农村开展免费咨询、现场培训等工作。由学校向临沂市提议举办的“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为临沂市带来了巨大效益。

    科研成果丰硕,服务沂蒙发展

    临沂玉平特大桥是京沪高速与长深高速连接线工程所设的一座大桥,桥梁全长1038.2米,宽度24米,桥梁采用变截面设计,设计防洪水频率为300年一遇。

    现场的工程师孙成银告诉记者,施工单位是临沂市交通工程公司,变截面设计和实施,是与临沂大学工学院的研究成果分不开的。

    据参与此次科研的临沂大学工学院徐教授告诉记者,为了这个科研成果,他们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大桥距离学校30多公里,有一段时间,他和同伴每天都要往返多次。为了对桥底的土质进行研究,他们还要取不同地点的土,带回实验室进行化验,然后做出结果。

    此外,工学院的郭教授还研制出了木材机器检测平台,临沂的众多板材厂再也不用将机器千里迢迢拉往沈阳进行检测,大大节省了成本。

    生命科学学院给临沂市平邑县引来加拿大PBI公司优质马铃薯,新品种不仅较本地品种亩产高出1000公斤。

    该校已故教授、著名文史学者王汝涛先生编撰了《王羲之》、《王羲之志》、《王羲之研究》、《书圣王羲之世家》等关于琅琊王氏及书圣文化的专著及论文,厘清了许多历史与文化谜团。

    在研究沂蒙红色文化方面,该校校长韩延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了沂蒙红色文化研究获得国家级立项的突破。

    据统计,该校共有300余项面向区域经济领域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省部级和市厅级立项,1000多个横向课题遍布临沂各个行业。学校先后与地方完成合作研究开发项目400余个,为200余家合作单位创经济效益10亿余元。完成地方委托研究项目500余个,合作研究开发项目200余个,参与地方各类规划设计与咨询论证130多项次,参与服务的专家达1300余人次,学校向地方转让科技成果200余项。学院全方位的智力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文/本报记者胡志英刘遥

    刘导生>>

    希望学校多做贡献

    刘导生,男,1913年出生,临沂大学校友,滨海建国学院(临沂大学前身)第一任院长。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8年后深入敌后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曾任山东大众日报社社长、滨海建国学院院长、中共滨海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分局青委、华东局青委书记;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政协主席。

    12月4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97岁的老先生,得知临沂大学更名后,老人十分激动。

    他说,离开临沂半个世纪了,但从滨海中学到滨海建国学院的这段历史记忆,在他心中不可磨灭。

    “当年,学校从中学更名为滨海建国学院,就是服从当时沂蒙山区的建设需要。今天诞生的临沂大学,也是顺应地方建设的需要。更名后的临沂大学,要多培养人才,为当地建设多做贡献。”刘导生说。

    在刘导生的回忆中,那段战时办学的经历令他永远难以忘怀。他说,他经常梦回沂蒙,忘不了那艰苦而又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忘不了沂蒙老区的山山水水,忘不了爱党爱军、富于奉献的沂蒙人民。

    获知临沂大学更名之事,刘导生和她的夫人高励都很高兴,并为大学发去贺信。贺信中说,更名为临沂大学也是他们夫妇多年的愿望,值得庆贺,对此表示祝贺!并预祝临沂大学越办越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根植沂蒙,回哺社会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