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媒体评论年终回顾(四)
拒绝刺耳的“官腔”
2010年,“雷声轰鸣”,震动官场,一些官员甚至“官二代”过分、失态的言论,遭到媒体的猛烈抨击。
  • 2010年12月25日 作者:
  • 【PDF版】

    2010年即将过去,一些曾经刺耳的声音仍在回响,它们是那样冷漠、虚假、矫情、狂妄,让世人感到愤怒难平。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那些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只言片语,真实地暴露了个别官员甚至“官二代”依仗公权力的骄横。媒体的批评不仅仅是为了呼吁一种亲民、爱民的表达方式,更希望能从根源上斩断那种脱离实际、不着边际,乃至与民众利益相对抗的官本位心态,让更多的官员认识到何谓公仆,权力又来自于哪里。        ---编者

    被打断的官腔

    事件:6月21日晚,中央电视台报道江西抚河汛情,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在接受现场连线采访中官话连篇,被主持人邱启明两度打断。

    从主持人打断官腔看公民话语表达6月24日 重庆时报  如何实现官民平等对话,普通公民如何在官话面前进行公民话语表达,或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在这点上,身为普通公民的主持人主动打断官腔、直问事由,或可作为公民直面官话、破解官话的镜鉴和表达。

    “打官腔”官员必须承受的代价

    6月30日 新京报

    大灾当前,对于明显不合时宜并且已致舆情愤怒的“拍手歌”,平其俊和他的同事们应有比自我辩护与博取同情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公开向公众道歉。

    如果“官腔”可随时打断

    6月25日 人民日报  作为电视直播节目的主持人,可以直接打断“官腔”、“套话”,试想,如果普通的干部群众就能打断,那么,干部讲话是不是就会时时注意?如果“长、空、假”的发言随时可以被制止,那么讲话作文“短、实、新”就会成为习惯。

    官腔发布常有,敢打断的主持人少见6月25日 羊城晚报  现实中这样的官腔灾难发布常有,充斥于每天的电视和报纸上,可敢打断的主持人很少见,这让官腔大行其道,“将领导置于一切之上。”这种灾情发布传统连绵不绝。事实上,很多时候的新闻发布都是官员自说自话,“我说你听”的单向发布,记者根本没有打断的机会。

    “最牛官腔”何以不能自拔

    7月14日 东方早报

    经历了令人煎熬的舆论冲击之后,平其俊依然沉浸在“官腔话语”中不愿醒来,毫无认识上的提高,反而一个劲儿地为官腔辩护,又实在不能不令人“怒其不争”。

    “官腔哥”喊冤暴露何种问题7月14日 扬子晚报  官员们工作的出发点也应是走群众的道路,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可现实却是在人命关天的决口面前,官员们依然保持一种为领导负责的态度,全然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

    被录音的狂言

    事件:10月8日,媒体报道重庆市江津区区委书记王银峰以“影响政府办公楼的风水”为由,要求当地一个楼盘停建。王银峰要求拿出证据。随后,网上录音又爆出“你知道什么叫恶不?跟政府作对就是恶”的狂言。王银峰不再回应。

    “风水门”录音揭了三大秘密的底10月16日 扬子晚报  热衷“风水”在官员中并非孤立,王书记之所以闹了个扬名全国,是因为一则太荒唐了,堂堂的北大博士却对风水情有独钟;二是太霸道,区委书记一声令下,一个楼盘竟然能玩完。

    “风水门”究竟是谁在跟政府作对10月16日 南方都市报  容不得一幢手续齐全的合法楼盘,容不得媒体正当行使的舆论监督权利,容不得公民鼓足勇气喊出的一个“不”字……剩下的,只是公众对肆意妄为的权力已经丧失底线的无奈包容,这种“恶”的存在和猖獗,才是在与政府的良善本意作对。

    权力不是判断“善恶”的唯一标准10月16日 羊城晚报  如果权力成为判断“善恶”的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的话,每一个人都将会生活在胆战心惊之中,因为一个人的任何举动,不要说上访,即使只是一句玩笑话,也仍有可能触犯权力之讳,被作为“黑恶势力”予以打击。

    谁来揭开江津“风水门”的谜底?10月18日 北京青年报  王银峰书记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称职呢?唯一的办法和机会,就是由他本人如实发布事实真相,主动揭开“风水门”事件的谜底,以实际行动挽回他作为区委书记的公众形象,维护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从江津“风水门”看政治文明10月18日 东方早报  “跟政府作对”被定义为恶,需要打击。这就是说,跟政府是否作对,不仅是政治问题,而且是道德问题(善恶区别)和法律问题(是否要被司法打击)。这是否代表了某些地方官员的政治文明水平?

    重庆江津“风水门”难觅法律的踪影10月19日 法制日报  有道是“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可是挨了刀也得知道是为什么。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坏人”太多,破坏了“江湖规矩”?还是因为我们一些官员把自己当成了“江湖中人”,自身法律信仰危机,从而导致必然挨刀呢?

    中国官员该不该“因言获罪”10月20日 中国青年报   官员的言论,必须符合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这构成“政治正确”的基本要求。公开挑战主流价值观,公然向人民叫板,这样的言论大概是任何社会都不能容忍的。环顾世界,因言论悖谬而辞职的高官,各国都有。

    张狂的“官二代”

    事件:10月16日晚,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位女大学生被撞身亡。肇事者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为李启铭,其父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我爸是李刚”背后的权力骄横 

    10月19日 新京报 

    某些“官二代”不可理喻的言行逻辑,完全“脱胎”于言行逻辑不可理喻的“官一代”。从一句飞扬跋扈的“我爸是李刚”,就可以大致推测出“李刚”平日里的行事作风。

    李刚事件的关联人不应袖手旁观10月26日 人民日报   肇事者应依法受到惩处,“被卷入”者应接受客观调查,给公众一个明白交代。进一步说,如能在一个理性平台上,探索完善公共事

    件的信息机制和处理机制,那么我们的社会,将能从这次血的教训中获得更多的教益。

    “李刚门”,司法与舆论能否牵手合作10月27日 法制日报  只有舆论的持续关注才能保证司法机关对案件的持续关注,进而减少和减轻办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和压力,形成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中国司法的昌明和政治的昌明。

    “李刚事件”背后是无法收拾的人心

    10月27日 郑州日报  “李刚”意味着一种病毒。它存在于这个社会体制的深处,也同样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刚”不是李启铭的李刚,它很可能是所有人的李刚。

    “李刚门”终究没能成为“玻璃门”

    12月20日 广州日报

    不仅“李刚门”需要水落石出,包括“五套房”问题和河北大学的“封口令”问题,都需要真相大白。请拨开“李刚门”案的层层浮云,让正义的阳光照射到每一个角落。

    自负的县委书记

    事件:11月1日,社科院学者于建嵘在微博上发帖,将自己此前一天在江西万载与当地官员的谈话曝光。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说:“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随后,媒体曝光该书记的讲话稿:“赴京非正常上访,一次罚款、二次拘留、三次劳教”。

    知识分子吃什么?11月3日 华西都市报  当一个人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他往往不再怀有什么敬畏,“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于是从天而降———说到底,它等同于一次无知的挑衅。

    “知识分子吃什么?”背后的基层政治

    11月4日 东方早报 

    随着公民与纳税人意识的觉醒,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追问:“国家应该拿什么来交换我们的税收?”这种追问会成为政治文明源源不断的动力。

    法律不是对付百姓的工具11月5日 检察日报

    我们知道,任何物品只要成为工具,就需要被得心应手地运用,就需要为工具操纵者服务;而当人们将法律定位为“工具”时,法律在现实中就难免被人为地,甚至任意地进行裁剪、取舍。

    对待“非正常上访”在疏不在堵11月13日 新华社  “非正常上访”固然存在非理性的一面,但更应看到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造成“非正常上访”的根源,在于一些基层政府依然存在不依法行政、滥用职权甚至“官商勾结”“官官相护”等现象,堵塞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渠道。

    非正常上访与非正常权力

    11月14日 华商报  假使一些非正常上访中出现过激行为,触犯法律,造成严重后果的,自有法律去审判。现在许多地方出台禁止非正常上访的规定,这就等于把判定非正常上访的权力交给行政,不经法院的审判,就直接剥夺了人们上访的权利和自由。

    强势县委书记是怎样炼成的 11月30日 检察日报   县委书记的权力就处在一个上面管不着、中间管不了、下面不能管的真空里。尤其是对县委书记权力的制约、个人行为的监督,更是处在一个“空悬”的状况: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

放大 缩小 默认
拒绝刺耳的“官腔”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