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剧应该跟这个时代的观众沟通”
———专访《红灯记》李奶奶的扮演者、著名京剧演员袁慧琴
  • 2011年06月27日 作者:
  • 【PDF版】

    图片由团方提供

    本报记者 孔雨童

    7月2日,由中国国家京剧院带来的现代京剧《红灯记》将登陆烟台大剧院。

    近日,本报对剧中李奶奶的扮演者、著名京剧演员袁慧琴进行了专访。从《红灯记》在当代演出时增强的“人情味儿”,到在新剧创作中破开市场的新编历史京剧《曙色紫禁城》,袁慧琴——道来。

    从“高大全”到“人情味”的李奶奶

    记者:这次的《红灯记》有没有创新的地方?

    袁慧琴:作为一个样板戏不可能去改。这戏在那个时代有特殊的烙印,但每一代演员可能对角色的理解不一样。那个时代要求“高大全”,但我们现在诠释的可能有更多人性、爱的体现。复排的时候,我跟导演说,我想演一个既懂得人间情感,又对革命充满信心的老奶奶。

    记者:这种改变体现在哪里呢?观众能否感受的出来?

    袁慧琴:比方说李奶奶,她那种亲情的东西会更浓。第二场时,剧情是外边风雪很大,李铁梅回来了。原来唱词是“铁梅回来啦,孩子,冷吧?”在这里,我说完“铁梅回来啦”,然后先把她冻红的手拉过来,再说“孩子,冷吧?”一个简单的动作,老人对小孙女的那种疼爱都能够细腻的表现出来。

    “通说革命家史”那一场,李玉和说自己要出去一下,这时李奶奶实际上是很担心的。她会先看一眼外面,回过头来跟他说“可要小心”,这句话念得非常紧张;然后后面说“早点回来”,说这句话时语气就柔和下来了,因为母亲对儿子实际上是非常慈爱的。

    其实这出戏慷慨激昂的地方占了绝大多数,那我们就想在前半场抓住每一点感情去表现。

    记者:您觉得《红灯记》会继续“红”下去么?

    袁慧琴:现代京剧在京剧史上是个很有特点的时期,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思想。当我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准,精神层面上会有更高的要求。《红灯记》其实可以传递一种思想: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都不应该忘记苦难,苦难激发的自尊心会带来让你自强的力量。

    《曙色紫禁城》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

    记者:《红灯记》这么多年了依然很受欢迎,但它已经是一部老戏了。这些年,我们好像很少有像它这样叫得响的戏曲新作?

    袁慧琴:新的戏曲创作也有一些。比如前不久我们做的一部新编历史剧《曙色紫禁城》。它讲了慈禧与一个驻外大臣的女儿之间的故事。这部戏去年在梅兰芳大剧院演了四场,国家大剧院的两场,常常爆满,都是年轻人来看。在北大时,有很多学生追着我们问“为什么之前没有这样的京剧?”

    记者:您觉得这部戏为什么能在年轻人中间风靡?

    袁慧琴:在这部戏里,慈禧不是一个僵化的符号,她也是有了很多人性化的表现。这部戏的编剧是《天下第一楼》作者何冀平,导演是“香港戏剧教父”毛俊辉。一部京剧能做的好,赢得市场,肯定要有一支有实力的创作团队。其次在理念方面,既不能脱离戏曲本体的东西,又要出新,了解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

    应该说,每个时代的京剧都应该跟这个时代的观众达成沟通,这样京剧才能流传下去。明年,我们会把《天下第一楼》排成电影。

    记者:现在创作一部新戏,尤其是推出一部新戏似乎很难?像白先勇推广青春版《牡丹亭》那样的成功例子好像不多。

    袁慧琴:我很崇敬白先勇先生,去现场看过《牡丹亭》,他把一部几百年的戏剧排的既原汁原味,骨子里又有一种革命感。

    这些年其实不断有新作,但现在观众关注的点很多,像这样的严肃艺术往往受到很大冲击。要想有更多新创作的戏曲走到市场上,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和媒体的配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继续征集您和“红色演出”的故事
“京剧应该跟这个时代的观众沟通”
模仿播音员苦练半个多月成功参加朗诵汇演
《红灯记》7月2日将在大剧院上演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