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掌眼”,不少假珠宝露馅
本报主办的黄金珠宝检测活动场面火爆
  • 2011年07月25日 作者:
  • 【PDF版】

    工作人员正在为市民认真检测玉器。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市民们踊跃参与,纷

    纷拿出自己的“藏家宝”请

    专家鉴定。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本报济宁7月24日讯(记者 李倩 通讯员 肖跃民 邵晶) 22日上午,由本报《今日运河》主办的“质量生活连你我”———百姓体验实验室公益活动第四站走进了济宁市质检所黄金珠宝检测中心。当日,活动现场十分火爆,实验室的3位专家为市民鉴定了上百件珠宝。 

    “欢迎市民来到黄金珠宝检测中心,实验室是通过省级黄金珠宝计量认证、全市唯一能对黄金珠宝饰品进行检测并出具公证数据的机构。市民如果对佩戴的珠宝‘身份’有怀疑,这些贵金属检测仪、宝石鉴定箱等仪器可以快速对珠宝的身份进行识别。”济宁市质检所黄金珠宝检测中心的肖主任向参观的市民一一介绍仪器的看家本领。 

    “帮我测测这个银元宝吧。”在贵金属检测仪旁,冯大爷迫不及待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有些泛白的银元宝。鸡蛋大小的银元宝放进仪器后,冯大爷盯着电脑屏幕,不少市民也好奇地过来围观等待检测结果。两分钟后这台仪器分析的数据揭穿了这个银元宝的身份:94%的锌,银含量还不到1%。“原来这银元宝是锌冒充的!”结果出来后,围观现场一阵沸腾。冯大爷和老伴也一脸愕然,又赶紧拿来一同买回来的金条,检测成分也是铜锌合金的。

    记者看到,在实验室体验现场,市民不仅带来了各类玉器、黄金饰品进行检测,还有市民将收藏的钱币等贵金属请专家“掌眼”。现场3位专家也认真地一一鉴定,并耐心地进行讲解。很多市民也是抱着宝贝和专家聊了又聊,一些鉴明宝贝真身的市民也难掩心中的激动,不断地将玉器戴上又摘下来,爱不释手地把玩。活动现场,实验室的3名专家共为市民检测了近100件珠宝。

    O现场花絮

    60元淘来的和田玉经检测是真品

    在百姓体验实验室活动现场,王女士拿着刚刚检测完的玉环高兴得合不拢嘴:“花60元从市场上淘来的和田玉玉环竟然是真的,真没想到!” 

    王女士平常喜欢养花养鱼,这块龙凤图案的玉佩是她10年前偶然间从市场上淘来的。“当时我在街上散步,无意中看见街边一个小摊上有几个玉环。因为小贩要收摊了,一番讨价还价后,我花60元就买下了。”王女士买了这块玉环后一直放在家里,但是不是真的和田玉却说不上来,她看到报纸上有体验黄金珠宝检测中心的公益活动,就赶紧拿出这些玉器报了名。 

    “是和田玉,没错。”专家通过高倍显微镜、折射率分析等仪器,现场为王女士这块玉环确定了“身份”。听到专家的鉴定结果,王女士难掩自己的激动,不断地说:“真是买值了,以后好好保存。”

    3万元买的“金币”竟是铜币镀金

    22日早晨8点,提着一个大手袋的李佳碧不断在质检中心大厅来回走动。李佳碧有些兴奋地说,手袋里装的是今年他刚刚收藏的两套纪念金币,但因为自己对收藏金币并不十分在行,特意让专家们给鉴定一下。 

    检测中心专家陈召艳拿出其中的一枚金币,仔细打量一番。“是不是真的?”李佳碧看着工作人员渐渐皱起的眉头,着急地询问起来。“应该不是真的,正在流通的纪念金币在币面上应该标有材质含量、重量等,但是你的这个金币币面上什么标注都没有,应该不是中国银行正规发行的纪念金币,我一会再帮你检查一下材质是不是真的。”听完专家的回复,李佳碧不禁也皱起了眉头。 

    “不可能是假的啊,我这套是通过电话在北京购买的,买完我还专门到济宁销售纪念金币的地方去看了一下,那里卖的这两套金币都和我买的一模一样啊。”李佳碧不断解释。检测结果却显示:金币表面是镀金,里面材质是铜。“死心了,死心了。”李先生看着花3万多元买来的两套纪念金币,有点失望,“只能留着在家看着玩了,以后再也不收藏纪念金币了。” 

    陈召艳告诉记者,每年他们都能鉴定出几十套假的纪念金币,都是通过电话等方式在北京购买的。

    5000元以上珠宝都有“身份证”

    “5000元以上的玉石、翡翠等珠宝都会有一个合格证书,而且这些珠宝都有唯一的一个编号,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看准这个证书。”检测中心的专家不断向咨询辨别珠宝真伪的市民讲解。这个证书就像人的“身份证”,珠宝的名称、重量、材质在证书上都会有体现,而且证书上珠宝的编号也是唯一的,一旦购买的珠宝出了问题,有了这个编号就可以进行追溯,检查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个CMA是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合格的标志,有了这个标志就说明鉴定该珠宝的机构为合法的检验机构。大家在看证书的时候也一定要看准这个标志,有了这个标志的合格证书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实验室专家石鲁川说,现在市场上也有一些行业协会出具的证书,这些行业协会基本上都不具备鉴定珠宝的资格,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看准证书上的标志。 

    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李倩 韩玉贤 实习生 杨雪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掌眼”,不少假珠宝露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