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谈落选院士原因
“做好研究不如拉好关系”
  • 2011年08月23日 作者:
  • 【PDF版】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落选。当天,这位“顶级海归”在博客上发布半年前即已准备好的一份声明,声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毅一向是个“不安分”的科学家,他经常在媒体上发声,爆一些科学界的内幕。比如中国科学界的浮躁、科研基金的分配体制、学术不端、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等等问题,由此在中国科学界引起诸多争议。

    8月21日,饶毅面对外界开口,认为这次落选,并不是学术上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做好研究不如拉好关系”。

    “高职称的现象弊大于利”

    记者:你发博客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院士候选人。博客是早写好的吗?

    饶毅:这个博客是我3月份写的,当时预计到自己不会当选。

    记者:有人说,像你这样学术水平高的人都落选了,太诧异了。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做院士?

    饶毅:在生命科学界这20年的基本情况是,在国外做过博士后的,回国立即做正教授,或者更高级别。然后在《科学》、《自然》、《细胞》上发一两篇论文,或是有几篇发在同领域最好杂志上的论文,就可以做院士。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记者:当院士与做科学有冲突吗?

    饶毅:当了院士以后,各种事情就多起来,做科学的时间和精力大为减少,科学活跃期也比较早就结束了。尽管不少人做院士后,资源增加、文章数量增多,但真正质量和高度有提高的极少。

    记者:你还说过,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为什么?

    饶毅:中国科学界浮躁的原因有很多,改变这一局面有一个可行的办法:在对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

    中国职称普遍太高,原因是历史性的。上世纪90年代迄今,因为中国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比较低,难以吸引国际人才,所以只好以高职称作为补偿,这是一个不得已的措施。

    高职称的现象,弊大于利。因为绝大多数机构不能开除人,如果没有晋升压力的话,一些人未必会好好工作,而单位无法对已聘任者提要求,只能听其自然。

    “与官员和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最重要”

    记者:2010年9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你和施一公撰写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中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饶毅:文章里主要说,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对中国的科研,没有起到应有的强大促进作用。

    记者:为什么这样说?

    饶毅:每个申请研究经费的人心知肚明: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的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

    记者:要搞好关系?

    饶毅: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做好研究还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相当比例的研究人员花费了过多精力去拉关系,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学问或是培养学生,有的干脆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力使用。

    记者:这个秘密你公开说出来了,其他人什么态度?

    饶毅:中国大多数研究人员常常嘲讽这种存在明显缺陷的经费分配体制。矛盾的是,绝大多数人却默默接受了这个体制。

    记者:据你所知,现在研究人员是怎么拉关系的?

    饶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授,虽然条件比现在差,科学热情却高很多,骑自行车、搭公交车去听学术报告。现在,在中国生命科学界,90%以上的教授90%以上的时间不听学术报告。很多单位,不仅教授不听国际学术报告,甚至发出邀请的领导本人都不去听。

    但有些人却为了当选院士的选票,而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

    记者:所以你觉得中国科研

    文化出了问题?

    饶毅: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是,浪费经费资源、腐蚀学术精神、阻碍科研创新。

    “不当院士不影

    响我做研究和教学”

    记者:得知你落选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也在媒体上做出回应,对你的落选表示不理解。据了解,施一公也参加了此次院士增选。同样是从海外归来的教授,你觉得他有希望入选吗?

    饶毅:我觉得他下一轮必定会进。我希望中国科学院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改正错误。对于很多还在观望的海外优秀科学家,这是一个信号。现在有些海外学者在观望,他们最怕的可能就是国内的关系网。我希望,以个人声明来扭转这个具体问题,使其他海外学者能选择回国。

    记者:据了解,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都会增选院士,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有十多名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

    们的院士增选流程是怎样的?和中国有哪些不同?

    饶毅:国外院士增选,你是否被推选,自己是不知道的。中国的院士增选,理论上也是推选和推荐,但个人知道。中国的院士增选有公示这个环节,国外则没有,当选的人往往都是结果公布后才知道的。国外对于荣誉的给予,都是秘密操作,这样做最合理,因为当事人不会参与其中。而我们是应该公开的事情不公开,不用公开的事情却公开,自寻烦恼。

    记者:在你发表这篇博客后,有网友支持你的决定,但也有不赞同的,觉得你不适应中国“国情”,建议你回美国去。对于种种说法,你怎么看?

    饶毅:我认为我可以在中国做很好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教学。我的目的不是院士,所以,不做院士肯定不影响我做研究和教学。

    记者:在你看来,与国外相比,中国学界不能网聚人才的根源在哪?

    饶毅:人员间矛盾多于国外。

    本版稿件综合《新京报》、《京华时报》

    ■声音

    中科院院士的选举两年一次,次数还是很多的,按照饶毅的年龄,这次没有入围,还可以再等等,还有至少10次机会。

    对于饶毅,第一,我认为,饶毅是个好同志,工作也努力,是个做学问也比较好的同志,有一些成绩。第二,饶毅写“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可以的,但我认为可以更缓和一点。第三,饶毅回国后发表了很多评论文章,评论一些人,个别文章评论得并不是很全面。

    因为他回国时间还是挺短的,对国内情况了解得还不是很全面,评论一些问题要慎重。他提出的矛盾、问题,可能经过一段时间会解决。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翟中和院士的评选要求首先是科学水平,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对提高中国的科学是否起重要作用。

    虽然这次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入围初选候选院士,但我相信,施一公最后一轮时,也不一定能当上(院士),与饶毅一样的问题,回国多久?为中国做了多大贡献?

    以前有过太多这样的先例,本来在国内工作,出去后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也不容易选上院士。不能拿国际上的科学制度来评价和看待中国院士选举,对于科学水准的高低,世界是统一的;对中国科学贡献的大小,则是另一个尺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

    ■人物简介

    饶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1962年出生于江西。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饶毅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研究不如拉好关系”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