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海草房遭遇传承尴尬
海草难寻,苫匠难觅,老人们担心以后是否还能见到“老房子”
  • 2011年08月24日 作者:
  • 【PDF版】

    不少海草房已年久失修。

    文/片 通讯员 张京亮 记者 秦雪丽

    海草房作为胶东最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曾经是家族财富的象征,是不少女子出嫁前必看的条件。而现在莱州湾海域的一些村庄只零星保留着一些海草房。如今,海草难寻,苫匠难觅,海草房陷入了尴尬境遇。

    房顶坡度大小 曾是财富多少的象征 

    20日,记者来到莱州市城港路朱旺村,它是莱州湾地区保留海草房较多的村落之一。村里人习惯的称海草房为“海带房”或“老房子”。

    据了解,建一栋海草房需石匠、木匠、苫匠,其中,苫匠是修建海草房独有的工种。经多方打听,记者见到了目前朱旺村唯一一个苫匠,今年63岁的杨云光。

    “在过去,谁家有一栋高高大大的海草房,是身份财富的象征。”杨云光说,贫穷人家只能收集山草盖些茅草房,或者只用少量海草。另外海草房房顶坡度大小,显示了这户人家的财富与地位,因为坡度越大越便于排水,需要的海草也越多。在过去,是否有一栋海草房,也成为胶东姑娘择偶的一个重要标准。

    海草难觅,修整困难 瓦房“蚕食”海草房

    滕锦志,今年85岁,他家的海草房已有一百多年了。据滕锦志介绍,在他出生前,“老房子”就存在,祖辈几代都住过,但具体的建造时间,没有人能说得清。

    “海草大概有七八十公分长,浑身青绿色,特别结实。”60多岁的郑会堂向记者描述,以前每年农历9月,海浪会把大量的海草拍打到岸。但现在,海草却很难看到,郑会堂把原因归咎于近年来近海围堤海产养殖,挡住了海草的上岸路径,以及机械船只的机械化运作,影响了海草的生长。

    海草难寻给村民修葺“老房子”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只能用砖瓦代替海草修整海草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村里超过百年的海草房仍不在少数,时间最长的甚至达到200多年。

    曾经风光的职业 如今却后继无人

    除了海草难寻,苫匠的难求也成为当下海草房面临的一个尴尬。据杨云光介绍,他20岁开始学苫匠手艺。“当时,做一个苫匠工钱不菲,一天能挣1块多,是很风光的活。”

    在杨云光眼里,海草房“冬暖夏凉”,海草还有百年不腐、异常结实的特性。也正因海草房百年不朽的品质,使苫匠无“用武之地”,一定程度上导致苫匠人才的青黄不接。

    杨云光称,每年春天,不少村民都会找他修整“老房子”,一个春天大概能修10家左右。时常,还会有外村人专门开车来接杨云光去修房子。

    在采访中,杨云光告诉记者,他一直想把自己这门手艺传给别人,但无奈年轻人嫌脏,都不愿意学,“海草很难见到,海草房也越来越少。”杨云光无奈地说,“往往是老人走了,老房子就荒了。”

    老人们留守50多栋海草房 尴尬的老房子急需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海草房都被拆掉建成砖瓦房。记者从朱旺村村委会获悉,该村目前有1450户3870人,对于现存海草房的具体数字,没有人能说出。

    在村委会工作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30年前,村里80%的建筑都为海草房,而现在,村中现存的海草房大约有50多栋,其中不少已经荒废或闲置起来。居住者也多为70—90岁的老人。 

    “过几年,我爬不上房顶,村里的这些海草房该怎么办?以后的子孙是否还能看到祖辈们曾住过的老房子?”杨云光对海草房的未来很是担忧。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海草房遭遇传承尴尬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