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哥哥度过了丰富多彩的一生
  • 2011年10月16日 作者:
  • 【PDF版】

    逝者档案

    ●姓名:戴墨斋

    ●终年:82岁

    ●籍贯:青岛平度市戴家

    上观村

    ●生前身份:离休干部

    □戴永夏 

    今年6月27日,哥哥在走过他82年的人生历程后,忙碌的脚步尚未停稳,便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去世前,我竟未能见上他一面,这越发增加了我对他的思念……

    追忆哥哥80多年的人生岁月,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他,在我的眼中,真是一位很不平凡的人。

    在我们兄弟姊妹六人中,哥哥行三,我最小,哥哥比我大13岁。1947年3月,我刚记事时,年仅18岁的哥哥就参加了革命。就在这年夏天,国民党反动派进攻胶东,刚解放不久的平度重被国民党占领,哥哥所在的机关人员转移到烟台一带。这年10月,烟台也被国民党攻占,哥哥和几个同事以做豆腐为掩护,在烟台潜伏下来。有一次,他外出卖豆腐时,随身携带的北海银行(解放区银行)钞票被敌人搜出,立刻被当成八路捉了起来。敌人用刺刀顶着他的心窝,逼他承认是八路并供出同伙,但他什么也不肯说。他知道若如实招了,不但自己性命难保,其他同志也要受连累。他硬是顶住了敌人的威吓、利诱和酷刑,宁死不招。以后在地下党的营救下,他才安全脱险。

    此后,哥哥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打潍县,进济南,渡过长江,又返回山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先是在地方武装部做政工工作,从干事、科长到政委……上世纪70年代末又转业到枣庄市工商局担任领导职务,一直到1990年离休。

    虽然哥哥大半生都在军旅中度过,转业到地方后又担任行政领导,但在我的印象中,他更像个“文化人”。这不但因他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更因他对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在写作、摄影、影视等方面,都有一定建树。

    因为家境贫寒,哥哥自幼没进过正规学校,只在村里读过几年私塾。但他通过刻苦自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参军不久就当上了文化教员。1948年,他又被推荐进入华东大学预科学习。这段大学生活虽然时间不长,但却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部队,哥哥长期在政宣部门任职,为报刊写了大量通讯报道,多次受到嘉奖。1965年,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大陆的狂妄叫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发动对台宣传的政治攻势”。这时,身为枣庄市武装部政工科宣传干事和枣庄地区对台宣传联络干事的哥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枣庄地区的台胞、台属、国民党官兵家属及被俘、投诚、起义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用写信或喊话录音、照相等形式,宣传大陆的大好形势及党和政府对国民党被俘人员、官兵家属的优惠、优待政策。”(引自哥哥的《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这年7月,中央对台宣传联络部交给哥哥一项任务:原国民党中美合作中央情报局电台台长张志君空投大陆,被我俘虏,安排在枣庄矿务局系统工作,让找到这个人,将他在大陆的生活情况写一份对台宣传材料。接到任务后,哥哥立即展开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这个人的下落,并骑上自行车,赶到50多里外的陶庄煤矿,找到张志君,一边做他的思想工作,一边采访。在写出较翔实的文字材料后,为更加真实地反映张志君的幸福生活,哥哥又在这年除夕,顶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张志君家,对他家准备的丰盛年货及欢快的忙年情景拍了多幅照片。这一切都忙完后,太阳已经偏西。他连饭都没顾上吃,就饿着肚子骑车返回市里。对这次采访,他曾这样写道:“我一个人背上照相机,骑上自行车,也急着赶回枣庄。这时路上已行人稀少,虽然到枣庄还有五十里路,但一想到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当回到枣庄武装部时,天已经黑了。我回到家里,大人孩子都在等着我过除夕、包饺子、吃年夜饭呢。我洗了把脸,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心才慢慢平静下来,融入过年的气氛之中……”(同上)春节期间,他又把关于张志君的宣传材料整理好,寄到中央对台宣传联络部,很快被采用了。这些材料还被印成传单,通过气球飘到台湾上空散发。香港的《申报》也将这些材料刊登出来,在国内外广泛传播,有力地宣传了党的政策。

    1990年,哥哥从枣庄市工商局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成了离休干部。从有工作到没工作,从当领导到做群众,这是个反差很大的人生转折。一些人难以适应这一变化,退休后常感到空虚失落,无所事事。然而哥哥从离休那天起,就没有真正“休”过。他认为人之一生只有岗位的变更和角色的转换,在事业上却没有断层。因而离休后,他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投入新的“战场”,整天忙并快乐着,生活仍充满阳光。

    哥哥喜欢摄影。在位时工作繁忙,拿不出更多时间来发展这一爱好。离休后,时间充裕了,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各地去拍照采风,直到去世前几个月他仍未放下手中的相机。他常跟年轻人一起翻山越岭,涉水下矿,为捕捉到好的题材废寝忘食。若不是“自报家门”,没有人会相信,他竟是一位已到耄耋之年的老革命。《鲁南晨刊》记者杨军在《一枚纪念章勾起的回忆———访解放战争老战士戴墨斋》一文中这样写道:“在市区的街头巷尾,你常会看到一位普通的老人,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携带一架相机,不断捕捉街市新闻,拍摄新闻图片。他的作品经常在中央和省市媒体上发表,获得过许多奖项。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位解放战争时期的老战士,离休前任薛城区人民武装部政委、枣庄市工商局副局长,他叫戴墨斋。” 

    哥哥也爱好写作。离休后,他一直笔耕不辍。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体验等,都成为写作素材,凝聚于他的笔端,他写出一篇篇较有分量的回忆文章,有些还刊登在省内外报刊上。如《一枚勋章的故事》是写1951年军队进行体育竞赛时,解放军指战员所表现出的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高尚情操。该文写出后很快被《齐鲁晚报》采用。他还根据记忆,将1965年采访国民党派遣特务张志君的经过写成《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一文。这篇五六千字的长文写成后,很快被《春秋》杂志、《作家报》和《当代社会》等报刊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对于哥哥离休后的生活,记者杨军在他的文章中作了这样的概括:“戴墨斋从市工商局离休后,仍然保持着一位革命老战士的传统风格,忠于党的事业,热爱家乡和人民,热爱生活。他常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吃老本,要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离休后,他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了摄影、电脑,还掌握了二胡、手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担任了市老干部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做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继承和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展示出一位老战士的高尚情操……”(同上)这些都足以说明,哥哥离休后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他的一生,不同样丰富多彩吗?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喇叭记忆
特殊的亲情
哥哥度过了丰富多彩的一生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