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电子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不是钱,但这比钱更金贵!
———曲艺前辈刘心科捐出毕生著作及心爱乐器
  • 2011年10月25日 作者:
  • 【PDF版】

    看着自己的演出服装,刘心科很激动。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文/本报记者 曾现金

    23日,山东省曲协原副主席、济宁市曲协原主席刘心科向济宁市曲协捐赠全部著作以及心爱的乐器等。一位痴迷于曲艺事业的老人,把自己心爱的宝贝转赠给济宁曲艺事业,以方便培养后继的曲艺人才。

    无偿捐赠:

    著作、乐器、戏服捐出来

    23日下午,捐赠交接仪式在刘心科家举行。在茶几上,摆满了他的著作,其中包括《喜鹊闹梅》曲艺专集、《火红的乡村》文艺演唱专集、《刘心科戏剧小品新作选》、《孔孟之乡》综合文艺专集等。除了14部著作,房间内还摆放着刘心科心爱的大鼓、八角鼓等乐器。外面阳台上还有100多套演出服装。 

    “这些都是老人家的宝贝,现在都无偿捐赠给济宁市曲艺家协会。”济宁市曲协主席杨维云说,这是协会接到的第一份个人捐赠。

    刘心科的老伴李艳云介绍,刘心科对这些乐器怀有深厚的感情,其中有的乐器是他亲手制作的。比如铁手虎(山东轻音)就是他发掘出来的。真正的铁手虎是铁质的,拿在手里很沉,铁手虎上的大穗子是买来的,现在很难买到这些穗子了。在舞台上,只有一名演员能拿真的铁手虎,其他演员拿的都是道具。

    李艳云说,老伴不仅制作了部分乐器,其中部分濒危的戏曲种类也是他重新“拾起来”的。山东轻音、微山湖端鼓等就是其中一部分。他运用这些戏曲种类创作出时代感很强的作品。比如,1994年,汶上县刚在宝相寺内出土佛牙和舍利,他在当年就创作了八角鼓《佛牙》,在济宁市很受欢迎。

    50多年痴迷曲艺著“宝贝”

    在捐赠的著作中,《生旅情缘》算是刘心科的封笔之作。 

    “喉癌手术刚拆线,我即动手写我的《生旅情缘》,80%的内容是我在病床上垫着被子写的。为什么这么紧迫?我觉得我的时间不多了,如写不出来,将是我终生的遗憾,永不可弥补。因此,这件事就成了我的历史使命……”这是刘心科的作品《生旅情缘》后记中的语句。

    “他就是太认真了,甚至有点痴迷了。”李艳云望着如今说话吃力的刘心科。

    即使是在病床上,他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李艳云介绍,2003年,刘心科66岁,由于严重的身体透支,他患上喉癌。刚拆完线,他就开始忙活起来。当时他的身体还很虚弱,医生、护士都劝他暂时不要进行创作。他垫着被子,强忍着伤口带来的疼痛,在病床上写完初稿,初稿所用的纸张叠放起来跟茶几一样高。他的胳膊上已经磨出老茧了。 

    从艺50多年,刘心科创作作品数千件,发表、演出的作品有2000多件。尽管身患多种疾病,他对曲艺事业仍然有一些眷恋,总是想着为济宁曲艺事业留下点东西。“把积攒多年的宝贝们捐赠给曲协,算是完成了他的一桩心事。”李艳云说。

    执着创作:

    增添责任:

    后人将更努力振兴壮大曲艺

    缺乏乐器困扰着平时的训练,“那些都是伴随老人家多年的宝贝,转赠给曲协,解决了乐器缺乏的大难题。”杨维云说,“扬琴、坠胡等乐器都是老人家花大钱买的,把这些乐器转赠给我们,很及时,也能为协会节约部分经费开支。” 

    老人家的著作,对于济宁市曲协来说,更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杨维云说,老人家的著作中有很多未公开演出的作品。根据形势需要,稍微进行改编后就能搬上舞台。老人家的威望高、知名度高,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也很高。老人家的著作中还包含一些老照片,这些都是曲协的宝贵资料。 

    刘心科的弟子刘勇说,尽管个别乐器的使用价值已经不大,但是这些积累,对老人家来说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工作见证。老人家将这些积累转赠给济宁市曲协,对曲协来说更添了一种责任,是振兴和壮大济宁曲艺事业的责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不是钱,但这比钱更金贵!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