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报员之窗◥◥
2013年03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邵明武:2月16日A17版右侧图片文字说明:“杨广萱,5岁,和7岁的表姐杨子莼(右)跟着爷爷奶奶从老家商河来到济南走亲戚”,同日A21版右下角图片文字说明:“正月初六(2月15日),商河县59岁的杨丙禄带着孙子、孙女来济南亲戚家串门”。既然称“爷爷、奶奶”、“孙子、孙女”,那么,杨子莼就不是杨广萱的表姐,而应该是他的堂姐。
  编辑者说:读者凭不同版面两张照片的简单文字就能断定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令我十分佩服。记者说,由于采访匆匆,已记不起他们是不是一家人。个人认为,就现在的习惯而言,老人把表兄妹说成“孙子孙女”亦无不可。
  刘学英:2月17日A5版《90后助学女兵如愿考上了军校》“凡人小传”中“‘90后’菏泽姑娘孔景娜2009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库车县当兵”有误。阿克苏市是县级市,与库车县行政级别一样,并非隶属关系,句中“阿克苏市”应为“阿克苏地区”。
  编辑者说:经查证,读者所言无误。阿克苏市和库车县同属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是阿克苏地区行署所在地。
  段玉文:2月19日A3版《中小学有望增加春秋假》,看标题,以为是“增加”春秋假;实际上《纲要》的内容是:“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假期人性化调整,并没有“增加”的意思,标题有误导之嫌。
  解文利:我认为标题的“增加”二字并无不当。增加的可以是假期的长度(即天数),也可以是假期的个数!片面地把“增加”看做增加了假期的长度并不合适。
  编辑者说:“中小学增加春秋假”是本文的新闻点,思前想后,似乎找不到比“增加”更好的其他词语放到标题里。
  周广清:2月20日A10版《9岁女孩1月搭车游历20城市》,稿件第一个部分说冯靖涵、冯永利明天(2月20日)“还要一起去北京”,而稿件最后一部分却说“2月19日下午,冯永利、冯靖涵父女二人从济南再次出发”。对于这父女去北京的时间,先是20日,后是19日,不知哪个正确。 
  编辑者说:经与记者核实,“20日去北京”是当事人的原话,但他们父子俩离开济南的时间确实是19日下午。
  汪克杰:2月21日A9版《台儿庄一麦田突现10米深坑》,图片显示,这个坑顶多五米,号称“10米”未免太假了吧?
  解文利:可能是图片拍摄的角度问题,的确如汪老师所言,看起来不像是10米深!
  编辑者说:虽然消息来源主要是个人发现、村民介绍、记者了解,但在现场观察总比在报纸上目测图片更可靠一些。记者说“坑口直径2米多”,从图片看坑口宽度占10垄麦苗,应该在2米以上,估计文中说得没错。
  纪慎言:2月24日晚报封面头题《十八届二中全会26日召开》的副题“议题包括推荐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一句文理不通。主要是其中“推荐”用词不当,它与后面的“建议”明显是重复,应将“推荐”换成“确定”才对。
  编辑者说:当天国内报纸用“推荐”和用“确定”的都为数不少。对这一标题,相关编辑及值班总编进行了非常仔细的斟酌讨论,同时找出十六届二中全会公报进行比对。个人认为,“建议人选”涉及到执政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问题,所以,“建议人选”一词是不能改动的。从语法上说,“确定——(建议)人选”“推荐——(建议)人选”都是正确搭配,“确定人选”是二中全会议题之一,人选“确定”之后则向人大“推荐”。所以,句中用“确定”或“推荐”都正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