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3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刘亚伟,笔名亚子,北师大研究生学历,原籍曲阜,下过乡,当过兵,资深报人,现为自由作家,出版长篇小说、科普读物等十余种。
|
|
俗话说,认识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人们期待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名为《三杯茶》的书,书名来自巴基斯坦的巴尔蒂人的一个习俗:家里来客人,一般都要敬茶,第一杯茶,你是陌生人;第二杯茶,你是我们的宾客;如果你得到第三杯茶,那表明主人已经把你当成家人,他们愿意为你做任何事,甚至是死。 得到巴尔蒂人敬三杯茶的是一个名叫葛瑞格·摩顿森的美国人。1957年出生的葛瑞格是个登山爱好者,1993年,他来到巴基斯坦,要从这里攀登喀喇昆仑的主峰,也是世界第二高峰的乔戈里峰。他随身带了一串琥珀石项链,是他小妹妹的遗物,他想把这串项链挂在乔戈里峰上,以表纪念。登山途中为了援救一位遭遇险情的同伴,耗费了大量力气,他不得不放弃登顶。返回途中发生意外,与队友们失去联络,没有水也没有食物,几近绝望中,他闯进高踞于岩石林立的山坡上的一个名叫科尔飞的村子,被村里人救起。 这里景色如画,有如香格里拉一般,却不是想象中的伊甸园。葛瑞格发现,村落里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活不过一岁生日,最近的医院得走上一星期的路才能到达,孩子们最大的愿望是有一间“有屋顶”的学校,在寒风里,当地小孩只能跪在户外霜冻的土地上,或坐在脏污的泥地上上课,村民穷到没钱聘请老师……葛瑞格认为,比起把一串项链挂上乔戈里峰,还有更有意义的事情来纪念早逝的小妹。葛瑞格学着巴尔蒂人,把两手放在村长哈吉·阿里的双肩上,郑重承诺:我要为你们建一所学校,我保证! 在美国,葛瑞格是个穷人,他接连发出了580封求助信,回应他的只有两张支票,一张623.45美元的捐助来自他母亲做老师的学校,是孩子们一美分一美分积聚起来的;另一张是100美元的支票。为了早一天达成心愿,他退了租住的公寓,以车为家,把自己的一点家当寄存在一个小储藏室里。后来他得到了信息储存程序发明家吉恩·赫尔尼的支持,筹到了计划中的1.2万美元的建校资金。同时,葛瑞格把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变卖一空,换成旅费。 科尔飞村村长的孙女对葛瑞格再一次回到村里的那一晚记忆犹新:“之前很多登山的人都曾对巴尔蒂人做过许多承诺,过后都没有音讯,我祖父说葛瑞格与别人不同,他一定会回来的。”葛瑞格告诉村里人,他已经买好了建校所需的全部材料,存放在附近的斯卡都城。但村里人告诉他,如果不先建好一座桥,材料根本没法运进来。葛瑞格只能怪自己筹划不周,他不得不重回美国募集建桥资金。 在美国等待他的是异常艰难的生活:他的银行存款只剩下83美元,女友离他而去,他原来工作的医院解雇了他。他只好再次向赫尔尼求助,赫尔尼又给他寄来一张一万美元的支票,附加一个条件:我岁数不小啦,希望学校尽快建成,给我寄张学校的照片来。为了支持葛瑞格的事业,赫尔尼还专门捐款设立了中亚协会(CAI),任命葛瑞格为执行官。 一架铁索桥建好了,花了3年时间,科尔飞村的学校也终于竣工。在一次应邀参加喜马拉雅基金会晚宴时,葛瑞格遇到了后来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的美丽姑娘塔拉·毕晓普。葛瑞格终于赶在赫尔尼临终前把科尔飞村学校的照片送到了他的病床前,兑现了他的承诺。 现在,中亚协会一年就能建两三座学校。葛瑞格经历了许多危险和磨难,与妻儿分隔两地、被部落武装分子囚禁、冒着炮火穿越阿富汗交战地区……他从一个村子开始,到两个村子,到整个巴基斯坦西北部,最后还到了阿富汗。在悲伤、沮丧、孤独与濒临死亡的时刻,他从来没有忘记他的承诺。到目前,葛瑞格领导的中亚协会在巴基斯坦、阿富汗陆续建立了九十多所学校,为34000名儿童提供了上学的机会,最特别的是,这些学校让许多原本无法上学的女孩开始接受教育。 俗话说,认识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人们期待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做了什么。天津那位捡破烂帮助贫困学生的老汉为什么会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尊敬?为什么人们宁愿同情和接受范美忠那样的“真小人”,而把那些夸夸其谈、大唱道德高调,却没有实际行动的人称为“伪君子”,加以摒弃?这是由生活中的各种口号或高调造成的——空洞的口号、道德高调、社会理想的高调——之所以称之为高调,是因为不可能落实、不可能实行,只是些空泛的议论、空洞的要求、大而无当的计划、虚幻的承诺。 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们强调践行,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辩难,意思是说,你别说得那么好,你先做给我看看。你不一定非要去做什么,然而一旦开口,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承诺的事情就应努力去兑现。否则就成了欺骗和说谎,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或被视为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