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退伍兵义务扫街44年
邹平焦桥镇孟王村马希玉用行动感召村民加入扫街队伍
2014年05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希玉每天早上都要做这样的扫街工作,已坚持了四十四年。 本报记者 刘涛 摄
   0
  一把扫帚、一张铁锹、一个小车,成了马希玉每天出门的必备工具。然而,他不是到农田干活,而是沿着村里的三条街道,从这头扫到那头,一扫四个小时。就这样他坚持了44年,手上的扫帚换了一个又一个,脸上的皱纹添了一层又一层,但心中那份服务的热情始终没变。在他的感召下,村民纷纷加入扫街队伍,争相当起了村里的“活雷锋”。
  文/片 本报记者 刘涛
   四年军旅生活
 他养成扫街习惯

  马希玉生活在邹平县焦桥镇孟王村,今年72岁,最近的他有点闲,因为村里雇了保洁员,扫街不再是他的专属。闲下来的马希玉依然习惯于每天早起,出门溜过三条街,只要发现地上有污迹,马上掉头回家拿工具打扫。“已经形成习惯,停不住了。”马希玉说。
  说起扫街,还要从他青年时期一段军旅生活开始。1965年,马希玉在滨州当兵,一当就是四年。四年的军旅生涯让他记忆最深的是每周日到村里义务扫街,至今他仍记着当年扫街的村子义和村。当时,全国人民正学习雷锋精神,他就和班里其他成员,趁着休息时去村里打扫卫生,夏天早上五点起床,冬天六点半起床,在军队呆了四年,他扫了四年,扫街成了他的工作。
 曾遭街坊嘲笑
 他仍坚持自我

  1969年,马希玉从部队退伍,深受雷锋影响的他决定要为村里干点事情,于是他把最普通的扫街当作自己一生的工作。
  退伍后的马希玉仍遵循部队的作息习惯,夏天早上五点起床,冬天六点半,当然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拿起扫帚和铁锹,到街上打扫卫生。
  以前,村里的路全是土路,他每天主要以捡拾垃圾和修补坑洼的街道为主,两个小时就能清扫完成。2000年后,村里修上了水泥公路,垃圾也多了起来,工作量也大了一倍,原先两小时完成的任务现在四个小时才能完成。
 “每天打扫完卫生就到了九点,匆匆吃完早饭再到地里干活。”马希玉说,经常会耽误一些农活。一次,农田浇地,他由于打扫完卫生已是八九点钟,本来能很早浇到地的他,挨到了最后,为此不知被妻子埋怨过多少次。
  家人不理解也就罢了,就连街坊邻居也认为他傻,有时他们看不惯说他几句,他默不作声,仍然坚持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村民加入扫街队
 他深感欣慰

  他常称扫街是自己的一份职业,从一开始他就把它当成一份事业来做。因此,平时只要天气允许,他从不耽搁,哪怕是身体出了状况。前年,马希玉发高烧,烧到38度,他刚拔下针头,就拿起扫帚去街道清理垃圾。“我从来不会因为身体不适而耽误扫街。”马希玉说。
  就这样,马希玉在村里义务扫街44年,用过的扫帚有上百把,村头的三条街道每天按时与他“对话”,成了他一生的伙伴。
  然而,令他欣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邻居开始慢慢理解他,纷纷加入他的扫街行列,形成了一个七人组的扫街队伍。“我们有固定的七名成员,平均都在65岁以上,只要我忙不过来时,他们都会来帮我。”马希玉说,就连一直不怎么支持自己的妻子,到了下雪天,也和他一起到街上扫雪,这让他欣慰不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