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一把笤帚挣几毛他守着老手艺不肯丢
2014年07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邢志彬

  在老车站街的一间门头房里,有一对做手工笤帚的老徐夫妇,他们用双手编笤帚20多年了。现在原料越来越贵,做一把笤帚只能挣三四毛钱。但他们说手艺是老辈传下来的,工序一道也不能简略。
  老徐家屋里摞着好几捆高粱苗笤帚的半成品,半成品的笤帚把已经在村里的加工点绑好了,只有笤帚头还需要再加绑一道绳子。台阶上还有少量炊帚和竹条笤帚。
  老徐出去送货,妻子和一位有年纪的老邻居在编笤帚。他们手法娴熟,拿过一把半成品,扫帚头朝上用两腿夹住,拿过一根尼龙绳,把笤帚头分成一小捆一小捆。再用剪刀把笤帚苗上的高粱壳子刮一刮,整理整理形状,最后用专用的刷子把高粱壳刷干净,地上留下一片高粱碎壳。老板娘说,这还不能上市,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晾晒。缺了这道工序,笤帚就容易腐烂,不耐用。
  老徐夫妇是徐家埠村的村民,那里曾家家户户以编手工笤帚为业。老徐说,他们编笤帚20多年了,手工笤帚费时费力,一个熟练工10分钟左右编一把,最快的一小时8把,平均一天做30-50把,编一把工费还不到4毛钱。
  “以前泗水、宁阳都有种高粱的,我骑着自行车到各地收高粱苗,一次驮200斤。”老徐说,现在泰安几乎没有种高粱的了,笤帚苗都是从东北进货,3.8元一斤,一把笤帚1斤多笤帚苗,售价才6元,利润非常低。
  编的笤帚不能进超市、住楼房的人喜欢用塑料的,手编的笤帚销路不好。但老徐说,编笤帚就是这些工序,虽然利润少,但他还坚持老辈教的手艺,绝不偷工减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