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转型,靠市场逼也靠政府帮
2014年07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产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民营企业这些短板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把握不准,资金链的压力无时不在,土地、用工等要素成本步步紧逼,记者采访期间听到不少企业抱怨:如今挣的钱还上银行贷款后,够给员工发工资就很不错了。
  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转型升级”无疑再度充满生机,尽管走上这条路并不是大多数企业未雨绸缪的“原计划”,而是市场生存倒逼的结果。
  寿光市坤隆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法祥向记者透露:为什么要拼血本贷款也要更新设备?主要是成本压力和市场的压力。之前曾有一个国外客户给他一个1800万美元的订单,一核算成本,发现凭借自己现有的设备根本做不出来,只能眼睁睁地放手。于是,他给自己下了死命令:一定要上高端设备,既省人力又能保证质量和效率。
  “转型更多的是发挥企业家自身的创造性,政府的角色是引导培育外加公共服务。”寿光经济开发区、古城街道办党工委书记李铁柱告诉记者,民营企业的决策优势明显,民企老板的创新意识是最贴近市场的,在这些方面政府不用过多干预,而是应该因势利导做好服务。“像高端石油装备行业,古城街道的产业基础很好,骨干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很高,我们就多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培育,这才是企业需要但又无力去做的。”他告诉记者,如今在古城,较为完整的石油机械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年产值达130亿元,占整个街道工业经济的一半多。
  在李铁柱看来,既要保护好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政府自身的服务理念也要转变,应由过去的一味看重项目个数、投资额彻底转到注重项目质量、产出效益、生态环保上来。 
        本报记者 马绍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