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农业,建起“蘑菇工厂”
2014年07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臧秀霞的“蘑菇工厂”迎来收获期,工人们正忙着采菇。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于伟 

  在任城区廿里铺后屯村,对农业痴迷的臧秀霞在村子里建起64间菇房,从荷兰引技术种植双孢菇,建立起现代“蘑菇工厂”,还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就业。不过,臧秀霞的创业脚步不止于此,她还要建起128间菇房,而且计划发展野外采摘园,周末时市民就可以前来体验采菇。
小蘑菇里寻找出大商机
  在后屯村臧秀霞建立起一家“蘑菇工厂”,经过三个月的精心培植,臧秀霞培植的双孢菇迎来了首个收获期。记者走进其中一间菇房,看到4列钢结构培养架并列排开,每列培养架从上到下分有6层,大大小小的白色双孢蘑菇分布在各个培养层上。“这一个菇房就600多平方米,每个培养架都配有升降仪,并能控制升降高度。”臧秀霞告诉记者,这种立体化、工厂化种植模式,已达到同行业的领先水平。
  在菇房内,10余名工作人员正忙着采菇。工作人员手提一篮篮的白色双孢菇走出菇房,而这些刚采下的双孢菇,也早已被买家“盯上”。“工厂里的双孢菇主要向北京、上海、济南等城市供应,很多经销商都打来电话提前预订,也有济宁本地酒店来运菇。”在臧秀霞看来,目前在市场上,双孢菇供不应求。
  “在朋友的介绍下,才接触到双孢菇,并了解这一行业。”臧秀霞告诉记者,她种植双孢菇并非一时兴起,她原本从事的行业就与农业相关。“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原本卖这些农作物的种子。”在了解双孢菇市场前景后,去年10月,臧秀霞找来两个合伙人,三人自筹资金,成立济宁忠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着手投资建设菇房。作为济宁忠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臧秀霞告诉记者,她要做最好的蘑菇。
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
  在蘑菇房中,记者注意到,每个蘑菇房都配有一台中央空调,实时监视着库房内的温度及湿度。“设备及技术都是从荷兰引进,完全实现了自动化种植。”臧秀霞告诉记者,每个菇房内都恒温、恒湿、恒氧,从而打破了传统双孢菇种植在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的限制,每个菇房都能四季出菇。
  “去年10月开始菇房建设,今年4月,第一批菌种进入菇房培养,到现在7月,经过三个月,双胞菇才长出来。”臧秀霞指着培养架上长出的双孢菇说,一个菇房的双孢菇可以采四轮。如今,臧秀霞的菇房迎来了收获期,每2天要采一个菇房,一个月能采16个菇房。每天,臧秀霞及工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昨天刚采完,一夜之间又长出来了。”对于双孢菇的疯长,臧秀霞告诉记者,这得益于精细化的生产流程。臧秀霞指着种植双孢菇的黑色土告诉记者,这是草炭土,从东北运过来的,而在草碳土下是秸秆、鸡粪、玉米饼发酵而成的肥料,而肥料的构成也有着严格的勾兑比例。
  为能种出好菇,臧秀霞也花费了不少心血。在臧秀霞看来,要种好双孢菇,种植技术最关键,为此,她从上海请来种植专家,把控每一个种菇环节。
建生态园促村民就业
  在蘑菇房内,来自二十里铺后屯村的李老太正忙着采菇。“一天60块钱,中午管顿饭。”李老太告诉记者,菇房内很多人都像她一样,来自周边村庄,正直农闲,来到菇房内采菇挣钱。 
  让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臧秀霞“蘑菇工厂”的社会效益也正日益显著。在厂房内,从农地里收回的秸秆,被堆成一座山,工作人员开着铲车,正忙着往发酵池里运秸秆。
  “一年可消耗5万吨秸秆,现在每天就消耗130多吨。”臧秀霞指出,现在二十里铺的秸秆已不够,还要从唐口、喻屯、安居等地收秸秆,不仅能使秸秆回收利用,还能彻底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记者注意到,除建了菇房、实验室,发酵间等外,臧秀霞在其承包的248亩土地上,还种上了国槐等林木,臧秀霞建起了一座农业生态园。
  双孢菇迎来了收获期,上海的一位经销商曾向臧秀霞表示,双孢菇产多少收多少,愿意承包。不过,臧秀霞并没有同意。“还是要开拓多个渠道,卖给更多客户,做出品牌。”此外,臧秀霞称,她正打算建起野外采摘园,让更多的济宁市民前来采菇,以更好地开拓济宁本土市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