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有生、杨京玲夫妇:
他们在家里为邻居设专座
2014年08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苏有生、杨京玲夫妇与王桂兰老人拉家常。
     文/片 本报记者 肖龙凤
    实习生 王亚鹏      
  王桂兰老人今年已是91岁高龄,眼睛看不清了,耳朵还灵得很。说起长寿秘诀,王桂兰连连说,多亏了社区居委会、热心居民,尤其是对门老邻居苏有生、杨京玲夫妇十多年来的照顾。
老人定时到邻居家“上班”
  苏有生、杨京玲夫妇都是退休党员,1998年搬到甸柳新村六区8号楼2单元101,与王桂兰老人成了对门。自那开始,怕寂寞的王桂兰经常呆在苏家,有时一呆就是一整天,吃喝都在这儿。杨京玲每当做了合老人口味的饭菜也都送过去,一般一送就是两顿的。
  据甸柳第四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2011年起,王桂兰开始享受由历下区政府购买、每月3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去年5月份更是升级为每天8小时的“一对一”服务,不但家里一尘不染,一日三餐也有了保障,护工还经常陪她聊天。
  尽管如此,但在8小时之外,特别是晚上6点多护工一走,王桂兰还是习惯到对门坐坐,9点左右回家睡觉。“你又来‘上班’啦!”每次,苏有生、杨京玲夫妇总是热情欢迎她。 
担心煤气每天早晨都敲门
  进了杨京玲家,屋里沙发靠近暖气片的一头,是王桂兰的“专座”。吃东西、看电视都很方便,还能随时听着自家动静。王桂兰最喜欢看天气预报,好决定第二天穿什么衣服。
  今年1月,楼里通上了暖气。在这之前,每年冬天,苏有生都替老人买蜂窝煤,白天帮忙换煤,晚上封炉子。每天早晨,两口子还常因为担心老人煤气中毒去敲门,“要是听着没动静,就赶紧给她打电话,知道没事才放心。”
  苏有生家原先烧土暖,王桂兰冬天就来蹭暖,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老人喜欢吃核桃、无花果等干果,苏有生两口子就剥好了给她吃。
  去年,王桂兰生病,连续几个月需要每天换膏药,眼睛一天点三次眼药水,都由苏有生、杨京玲代劳。
邻居就得相互照应
  年轻时的王桂兰也是个热心人。她擀的面条、蒸的馒头都非常好吃,每次做了都给邻居送;针线活儿也做得好,有一年冬天给邻居缝了14件棉袄。现在腿脚不方便了,除了对门苏有生夫妇,其他邻居们也都非常关心她,常替老人跑腿,有好吃的也惦记着她。居委会、街道办乃至区里、市里的相关工作人员也经常上门慰问老人。
  与老人相处多年,苏有生、杨京玲夫妇对她有了深厚的感情,一天不见就会挂念她,总要敲门去看看。对于照顾王桂兰,杨京玲说都是举手之劳,“谁都有老的时候,做邻居就是得相互有个照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