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山航“第一书记”
2014年08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南官庄村,一位村民正在新建的农家书屋里阅读新书。
     “到农村去,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爹娘;到农村去,那里有育我成长的南瓜米汤;到农村去,那里是魂牵梦绕的故乡。”2012年起,山东省选派2.6万名“第一书记”,深入全省1.8万个基层单位抓党建促脱贫。“第一书记”进驻的村都是全省最贫困的农村,只要当地后进面貌不改变,帮包单位就不脱钩、干部不撤回。
  在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南官庄村、东水峪村和东山腰村,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派驻的三位“第一书记”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两年半时间,眼瞅着三个村子旧貌换新颜。而“第一书记”们的言谈举止间,也俨然变成了正儿八经的“村里人”。

  文/片
本报记者 廖雯颖 杨照君
脱下工装滚上“土味”
  2012年4月,山东从省直单位选派582名“第一书记”到全省最贫困的农村抓党建促脱贫,全省共选派2.万名“第一书记”帮包1.8万个工作薄弱的基层单位。
  作为山东航空公司派驻的第一批“第一书记”,衡璇参加完入村前的培训后入驻枣庄山亭区东山腰村,本以为自己生长在农村,对农村事务不陌生,没想到还是一去被泼了冷水。
  “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是衡璇刚进村的感受。“省里来的领导,来镀金的吗?”“能帮我们干啥,能带着咱村里致富吗?别拍拍屁股走人,板凳都没坐热。”有些村民一点不遮掩当面问他,也有些犹犹豫豫地瞅着衡璇,眼神里透着陌生和距离感。
  既然来了,就没有退路。农村的脏、乱、差、穷深深触动衡璇的心,他决心在最短时间完成自我转变。脱下白衬衫西装裤黑皮鞋,衡璇换上了“更接地气”的汗衫布裤,一口普通话也换了方言。“说方言土是土,和村民拉呱顶事儿。”变得“邋遢”、变得土气的衡璇很快打开了局面。村里各处都能见着他的身影,和村干部开会讨论,到村民家里拉家常,到破碎的土路上看路面,到缺水灌溉的田里看水渠,忙前忙后,渐渐地,大家见着他就主动喊“衡书记”。“你得把自己真的当成村里人,洗掉之前企业工作的风格,换成当地老百姓习惯的,才能被真正接纳。”衡璇说。如今衡璇已经是第三年担任“第一书记”,言谈举止间,俨然一个地地道道“村里人”。
  张修存是山航派驻东水峪村的第二任“第一书记”。2013年3月,驻村第二天他就被东水峪村的现状浇了个透心凉。“村民靠种花椒过日子,花椒价格低的要命,卖不上好价钱,村里年轻力壮的都出去打工了,就剩下年纪大的和一些小孩子在家,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
  先前制定的计划被打乱了,张修存平复了心情,很快又风风火火干起来。搞调研摸底,挨家挨户走访,向上面争取资金引进项目,忙起来白天黑色连轴转,一个月才回一趟济南的家。虽说吃住都在村里,但一进村张修存就立了一个“规矩”:绝不在村民家里吃喝,更不接受村民赠的锦旗。
  为什么立这个规矩?张修存跟记者解释,帮村民干事,村民心里有杆秤,但是不能让老百姓请咱吃饭,既是组织的规定,更是因为他不愿花村里一分钱。一次快吃午饭,村里69岁的五保户张德侦老大爷专程到张修存正在忙活的蓄水池建设工地找他,非要拉着他到家里吃顿饭。拉拉扯扯十几分钟,老大爷还是没能“犟”过张修存。张修存婉言谢绝:“大爷您要感谢就感谢党吧!”张大爷只好作罢往回走,嘴里念叨:“哎呀,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干老百姓最盼望的事
  张修存说,去东水峪村之前,其实他已经做了功课,“知道村里穷。”到了实地一看才发现,比想象的还要穷困,“穷得只剩下墙了,好多房子又脏又破,墙乌黑一片又潮又湿。”卫生也很糟糕,“路两边乱七八糟的,都是垃圾、粪便,生蝇生蚊子。”原先村子里的支路都是土路,一到晚上黑灯瞎火,下雨天走路一裤腿都是泥,“彻底的水泥路。”
  他和上任“第一书记”沟通,确定思路,“一定搞好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先解决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当时东水峪村居民对大泉深水井打水难反映强烈,张修存从深水井安装配套工程突破,和水利站积极协调,加班加点干,用了不到一周时间,解决深水井出水问题。
  为了争创卫生村居示范点,张修存联系投资10万余元建了垃圾周转台,配了环卫三轮车和清扫工具,招聘了两名清洁工人。去年9月,村里组织人员将沿街道路两侧院墙粉刷干净,平整土地。他还免费“拉”来了100个环保垃圾箱,投放指定区域。他又联系投资4万元,在主要道路建了8座新的铁制的电线杆,安装了31盏路灯,监控器也扩容了8路,解决了村里搬迁户夜间出行照明的问题,也有效减少了物品丢失。为解决通信问题,张修存协调联通公司,让技术人员到村里现场设计施工,通信基站总投资20余万元,去年9月底竣工投入使用。
  投资850万元的旧村搬迁工程,让一辈子住在山里的村民住进了小康楼。投资了120万元开挖的蓄水池,让村民结束靠天吃饭的历史。如今,东水峪村已经变身为东水峪社区,路面清洁,宽阔敞亮,晚上出门有路灯,休闲娱乐有广场,58岁的村民冯玉平很自豪:“我们村民变居民,身份可不一样!”
  “哪里都要用钱,引资不容易,最头疼就是资金缺乏。我们是想尽一切办法四处‘化缘’,‘化’来的钱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一定确保资金用到刀刃上。”衡璇自我调侃。2013年他留任“第一书记”,被选派到南官庄村。通水通路、基本农田灌溉、生产道路建设是他忙活的重点。针对村里最头疼的喝水问题,他联系投资30万元,经过两个月施工,打了一眼深水井和配套设施。去年7月,投资7.5万元对下辖的孔寨、庞庄两个自然村的生产路桥头加固、路肩加宽,投资6万元对孔寨连接庞庄主干道路肩加宽、整修,解决了路面较窄、行车有安全隐患的问题。投资5万元推进南官庄村主干道路肩硬化工程,并对路两侧重新规划硬化,整修文化墙。此外,又投资6万余元对孔寨自然村灌溉水渠整修、加固。针对电线弱老化、陈旧,随着用电量的增加,经常出现断电、跳闸现象等问题,南官庄村花费130万进行电网改造。
  记者了解到,南官庄村、东山腰村和东水峪村如今都有了农家书屋,每间书屋藏书三千余册,村民农闲时就可以去翻阅书刊。而村里都修建了小广场,还上了配套的休闲健身设备。
“输血不如造血”
  对于“第一书记”来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重头戏之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也是他们心头沉甸甸的责任。“输血不如造血,要让村民转变致富观念,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给他们寻找资源。”
  衡璇告诉记者,南官庄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苗木种植和养殖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除了传统的花椒、核桃等作物,他鼓励村民多栽种桃苗等附加值高的苗木,优化种植结构,依靠区域优势发展养殖业。目前,他正在致力于推进高效农业发展,鼓励农户种植大棚蔬菜。每户补助5000元,打造蔬菜专业合作社是他的“蓝图”。不过由于当地群众对种植大棚有所顾虑,这项工作仍在推进中。
  对于大棚蔬菜的进度缓慢,衡璇有些无奈,不过他很快调整好心态,“新生事物被接纳都要有一个过程。”为了促成专业合作社,他多次和山亭区、山城街道主要领导到北京,争取国航食品加工基地早日落地,衡璇的期望是,打造当地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五位一体”的合作经营模式,逐步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土地附加值,形成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同步增加的“双赢”局面。
  产业结构单一、社区无集体收入是东水峪社区的两大难题。除了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张修存利用靠近城区的区位优势以及社区蓄水池现有资源,协调济南某农业公司共同进行蓄水池综合利用开发,发展渔业养殖、建立垂钓中心等。目前一期投资已签署协议。此外,村里现已注册挂牌成立东水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村里有五六十名村民有了打工的收入,大大增收,社区集体也能有近百万元年收入。
  刚刚进村4个月的“第一书记”钱晓晨也在为村民增收致富而绞尽脑汁。“这个村也是结构单一的农业村,人均6分地,人均年收入2000元,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做生意,底子薄。”钱晓晨说,他和村干部正在考虑对河道里的沙子做文章,一来可以通淤,二是增收,“如果成功的话,一年也有一二十万元收入。”
山村搬迁记
  张修存帮扶的东水峪村,让刚入村的他心里被浇了个透心凉。大泉自然村在高山半山腰处,山地多,没法种粮食,村民靠种花椒过日子,花椒价格低,卖不了好价钱。村民住房条件差得令张修存心惊。“全是低矮的石板房,黑暗潮湿,漏风又漏雨。村民吃水更困难,要到山脚下去挑。”张修存叹口气,“你能想象山东农村原来还有来回走三里路挑水喝的地方吗?”
  下山当晚,张修存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东水峪村有4个自然村,3个在山里,没有一分钱集体收入,人均耕地不到0.3亩,全村一千号人大部分都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怎么办?张修存进村之前制定的帮扶计划全被现实打乱了。他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把住在半山腰的村民搬迁到山下,让山里老百姓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十多次开会,最后确定,投资850万元,启动小康楼一期建设工程,100套楼房在村西拔地而起。随后张修存又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对大泉、东山两个自然村70多户村民进行回迁安置。“今年我们计划再投资1300万元实施小康楼二期工程,建小康楼100套及各种配套设施,让山里老百姓全部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现在的东水峪村已经变为“东水峪社区”。道路宽了,环境美了,设施齐全了。村里75岁的老大爷单士元,腿脚不好,在山上生活非常不便。如今老人从山上搬下来,住进8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的新房子,还有一个小院子,老人整天笑呵呵的:“俺从小生活在山上,做梦也没想到快80岁了能从山上搬下来,免费住上新房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