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粥断齑,窖金苦读,修寺施孤
范仲淹在章丘长白山读书的一些传说
2014年08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范仲淹画像
  《章丘县志》中范仲淹记载
  范仲淹纪念馆
  醴泉寺
  山东长白山
     北宋著名改革思想家范仲淹曾在山东章丘长白山读书,民间传说很多。从有关史料记载来看,一些事实尚需进一步考证。
翟伯成                                   
>> 幼年丧父,随母改嫁章丘朱家
  据《宋史》三百一十四卷,列传七十三卷记载:“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音yuè)。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日甚惫,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范仲淹,祖籍陕西邠州,后迁至江苏吴县,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他的曾祖父范梦龄,曾任吴琥国中吴节度判官(苏州钱粮判官),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王幕府。端拱初年(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在他出生的第二年(990年)父亲不幸去世,从此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长山县官绅朱文翰(朱为范墉之好友,端拱二年进士,时任平江府推官)为妾。范仲淹也改姓名叫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这在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中也有记载:“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官至参知政事,曾读书长白山醴泉寺(醴泉寺,初建于南北朝时,创建僧人叫志公,在唐宋时属章丘。在醴泉寺原址有《大唐齐州章丘县长白山醴泉寺志公之碑》,今碑尚存),煮粥作四块,断薤数茎,早晚啖之。见窖金不发,及为西帅乃与僧出金缮寺。” 
>> 画粥断齑,发奋读书求自强
  朱家是长山的富户,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后不以为然,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何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起来,有人告知:仲淹乃姑苏范氏之子,是其母带他嫁到朱家的。这件事使范仲淹颇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带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朱家。他发奋图强,先去了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下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这就是民间流传的“画粥断齑”的故事。

>> 窖金苦读,不食赠肉求功名
  一天,醴泉寺里主持慧通送给范仲淹几个烧饼,晚上他想吃时,发现少了一个。这时他听到地上有动静,点上火把一照,见一只老鼠正叼着烧饼在逃。范仲淹很生气,急忙赶过去。老鼠见有人追,跳出门外,跑到院子里钻入地上一个窟窿里。范仲淹决心追到底,取来工具刨了下去,才挖了一尺多深,碰到一块青石板“咚咚”作响。他用力掀开石板,下有一洞,竟藏着一些白花花的银子。他先是一惊,待冷静下来一想,决定不将此事声张。他将土石埋好,照常吃粥度日,勤奋读书。
  过了一年,附近的一个县官来寺中游玩,听主持谈起范仲淹的事,县官很受感动。让人将范仲淹找来,问了些学问上的事情,范仲淹谈古论今毫不语塞。又对经史中的许多典故说得头头是道。县官十分高兴,勉励了一番。临行前,命从人赠给范仲淹一大块熟牛肉,范仲淹再三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县官走后,范仲淹将肉放上盐,挂在墙上晾了起来。半年过去了,这位县官又路过这里进庙歇息,走到范仲淹住的地方,见所赠之肉挂在壁上,已经干了,他很是奇怪,就问仲淹为何不吃。范仲淹答曰:“回禀老爷,肉是很好吃,我也很愿意吃,但肉不用几次就会吃光,我若因此老想着肉的味道,书就读不成了。所以,我挂肉于壁,以您为榜样。想到只有认真读书,才有希望取得功名,到时候吃肉又何足道哉!”一番话,说得众人感叹不已。

>> 官至副宰相,拉开北宋改革序幕
  范仲淹在长白山醴泉寺埋头苦读几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又前往南京继续求学。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县)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唯独独范仲淹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果然,第二年范仲淹就中了进士,见到了皇帝。以后范仲淹连考皆捷,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元),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根据当时官俸兵饷激增,民穷财困,边疆又遭辽夏威胁的状况,为摆脱困境,范仲淹写出了有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措施,被朝廷采纳,时称“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改革的序幕。后来“庆历新政”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前奏,范仲淹不愧为北宋著名的改革思想家。

>> 茶叶赠银,窖金修寺施孤贫
  范仲淹离开长白山数年之后,长白山醴泉寺大殿遭火灾,殿宇毁坏严重,住持欲修寺院苦于无银两,僧人们想起了官居“庙堂之高”的范仲淹,老和尚派人到京城找他。范仲淹热情款待,但并没有赠与银两,也没有给地方官写信,只是送茶叶一包,来人悻悻而归。回来后,众人皆言范仲淹背恩负义。
  数日之后,住持用范仲淹所赠之茶待客,茶盒中掉下一个纸条,上写:“东院有地穴,中藏一匣银,半数修寺庙,半数施孤贫。”僧人们半信半疑,忙取来工具挖地,果然掘出白银数百两。寺庙修成之后,又在寺侧面盖了范公祠,以志纪念。余下的银元则救济了穷苦的百姓。这就是在《章丘县志》中所记载的“见窖金不发,及为西帅乃与僧出金缮寺”,也就是民间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的故事。至于民间所说的“银鼠、金鼠”及“荆树东、荆树西”的传说,笔者不敢苟同。
  后人对长白山及范仲淹读书处多有记载,如著名散曲家李开先的《长白山诗》:“看山雨后清於洗,天阙遥临翠可分。恰对峰岚如欲语,偶来猿鹤可同群。塔移影转因回照,磴引身轻恍入云。此内聊参禅定理,空香何用觅声闻。”。再如《谒范文正公词》:“地原章邑属,分割自先朝。望远情无那,登高兴自绕。贤祠先一拜,野老漫相邀。虔诚瞻道貌,萧瑟起寒飚。厚德流千古,积功非一朝。”著名学者王士祯也作有《由柳庵逾西山最高顶至醴泉寺拜范祠》一诗:“……前贤迹已远,山川缅犹故。夙昔思古人,三叹读书处。”
  宋皇祐三年(1051),范仲淹任青州郡守,路过长山县时,曾赠给乡亲们一首诗《留别乡人》:“长白一寒儒,荣登三纪余。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鼓吹列前部,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表达了一代贤相心系故土的情怀、启迪后昆成才报国的渴望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
  (作者系章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市文联副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