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布上建造“中华先贤祠”
2014年09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东美术馆正在展出的《吾土吾民》的展览中,一幅有数十名民国文人的画面,极具视觉冲击,这便是孙建平的作品《1935年春天的一次文人雅集》。近些年,孙建平的创作一直围绕知识分子这个主题,2003年孙建平创作了《文心傲骨》系列之蔡元培、胡适、章太炎和辜鸿铭,这组画后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读这些人物的传记中,孙建平尤其寻找挖掘他们的人格和风骨的表现,像谭嗣同、章太炎、邹容、秋瑾、陈天华等这些剑气箫心的文人令他钦佩不已;对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傅斯年等为拯救中华民族冲锋陷阵的先锋他崇敬不已;他也为遇罗克、顾准在极其艰难恶劣的环境下坚持真理、敢于独立思考的文化英雄所感动。他创作了一百余幅有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文人大幅肖像。在画这组画的过程中,画家觉得应该理清这些人之间的互相联系,了解文人之间的师承、社团、朋友关系,于是他留心收集、阅读有关这个时代文人的传记、书籍,理清这个时期的文脉以及文人群体的骨干人物,创作出《戊戌三杰》、《章太炎和他的弟子》、《南社》、《蔡元培和北大的教授们》、《陈独秀和新青年》、《新潮社》、《创造社》、《鲁迅和他的文学青年朋友》等。
  知识分子于中国的诞生是在“五四”前后,由于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现实,使新生的知识分子于旧习惯的衰微中开始了寻找新的文化出路,并以西方文化为积极的参照,身体力行实践着这样一种理想启蒙。近百年来的中国发展史,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成长的心路史。正是由于众多知识分子将他们的文化理想与道德抒发灌输到近现代中国的集体记忆之中,才使得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史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价值坐标。所以,挖掘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分子的人格成形,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孙建平认为,现在已进入了图像时代,虽说油画的那种表达真实的使命已经被迅猛发展的媒体技术所冲击,但还不可能完全取代,他还要利用那些残存的图片资料和文字回忆,刻画出一些历史的真实精神场景,以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当今社会的关注。孙建平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不能被集体失忆的,他要赶在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历史还没有完全被遗忘前,抢回那些应该留住的文化记忆,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这也是孙建平建造“中华先贤祠”的目的所在。            (东野升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