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领域的学院派
——与徐爱琴女士谈壶与壶背后的动向
2014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打有记忆起,我就在制作紫砂壶的长辈旁帮忙——
  在江苏南部、太湖西岸,宜兴这座城既与风雅的茶文化相伴,又有着繁荣的商业气质。徐爱琴便出生在此。谈及家族何时与紫砂壶打交道的问题?徐爱琴坦言,因为太久已经没有族人去考证这个问题了。
  “那时的我并不热爱。”这与最初只能从事最基本的拿泥、送水有关,不断重复的、连存在感都很低的环节,让徐爱琴对紫砂这印在家族骨子里形同DNA的“关键词”并没什么感觉。
  而直到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因为有造型、制作这类的课程,徐爱琴自幼打下的底子就变得灵动了起来,“我的造型永远是最高分。”
  师古而不泥古,是徐爱琴所追求的。
  在作品展的现场,徐爱琴的一款以珍宝岛为主题的紫砂壶套装就以其不同凡响的创意引得众人的青睐。徐爱琴将传统与壶身紧扣贴的茶漏,成以珍宝岛的造型,而壶托以书为形,两者相合,顿使造型传统的紫砂壶有了别样的意味。更为精巧的是,徐爱琴将单层、不隔热的紫砂杯制成双层。
>>紫砂壶的产业正朝着学院派转型——
  大学毕业后,徐爱琴在设计公司做了两年。“渐渐发现这并不适合我。”转身退回宜兴,从事紫砂壶的制作,徐爱琴说,并没有家庭的阻力,因为在宜兴,孩子拾起紫砂的产业被世代认为是一种正途。
  徐爱琴从最基本的助工做起。不久后,学院派的出身便使她在同业者中脱颖而出。“当时有几十近百把壶在销售,客户就认准了我制作的壶。”那是一把传统的景舟石瓢,徐爱琴并没有按师傅给的壶样制作,而是将壶把和壶钮按照自己心里要求的“精气神”做出来。
  其实这个壶钮把徐爱琴折腾了够呛,“我后来花一天的时间去看银杏叶,冬天的叶子已经发黄了,在太阳下闪闪发光,一片片,非常好看。”徐爱琴心里一动。
  学院出身的制壶人,打破了传统手工艺人“泥古”的造型能力,在紫砂壶的商业中成为占得先机的因素,敏锐的宜兴人把出了这根脉。
  徐爱琴说,在与自己同龄的人中,有学院派背景的人并不多。“现在大多数父母都将孩子送去艺术院校深造,提高制壶的深度。”
  “虽然父母这一代都在做壶、卖壶,但他们不希望孩子也这样,希望孩子多学一些理论上、美学上的知识,使做出的壶层次更高。父母都有这样的概念了。”这也促使了徐爱琴读研究生的路。
  如今的徐爱琴订单很多,特别是她出色的刻工在客户的眼中是最爱。“两年前一位客户跟我订了三对段泥花瓶,我只完成了一对。”徐爱琴坦言,自己并不将销售放在心中,因为那样真得回退到手工艺人的路上,“专业、创新,如何不断突破自己才是我看重的。”而在生意的背后,等得起的客户也正是看中了徐爱琴这个学院派所坚持的根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