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菏泽市天艺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保刚
造农机更要讲业界良心
2014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菏泽市天艺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保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王保刚和公司产品。
     文/本报记者 李贺 片/本报记者 邓兴宇

  “农民花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买台农机,这是他们全家的指望,我们一定为他们造出质量最好的农机,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每次召开公司例会,菏泽市天艺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保刚都会说出这样的话。
  从40年前在村生产队开拖拉机的一个毛头小伙,到现在公司农机产品畅销全国的菏泽农机领航者,王保刚的农机之路走得坎坷而坚定。3日,本报记者对王保刚进行独家专访。
创业之初 一台车床闯天下
  3日,记者来到位于菏泽市高新区的天艺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厂区门口停放多辆十几米长的大挂车,上面载满了该公司制造的玉米剥皮机。“这辆车是发往哈尔滨的,这辆是发往河南的,那辆是发往临沂的……”介绍中,王保刚还热情地和司机打招呼,“路上注意安全,有啥事及时打电话。”已是知名企业家的他还保持着农民谦逊的性格,对员工和附近村民一如既往的热情和尊重。
  在王保刚的办公室内,悬挂了多个荣誉牌匾,这些牌匾见证了他的农机之路以及公司取得的成就。说起走上农机之路,年过六旬的王保刚不禁感慨万千,他这半辈子就一直与农机“形影不离”。从1972年在村生产队负责驾驶、修理农机,到1984年进入当时的牡丹区杜庄乡拖拉机站工作,再到之后1992年干起农机作坊创业,和2009年7月21日注册“菏泽市天艺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二十多年前咱们这里还没有小麦收割机,1986年我开着小麦割晒机去收麦子,饥一顿饱一顿的。”王保刚坦言,吃了不少苦也让他慢慢积累了创业资金。但如果说这是创业的起步,只能说王保刚“勇气可嘉”,他的创业基础需要他付出更多的艰辛。
  王保刚介绍,1992年做起农机作坊时,只有一间屋子,一台车床,两个人,当时主要生产农机配件、水泵。后来他的儿子王海燕等人也加入到团队中。当初的小作坊如今已发展成拥有多项专利技术,集加工、科研、机械制造为一体、产品覆盖全国的菏泽农机领航者。

敏锐嗅觉 专攻玉米剥皮机市场
  2005年开始,王保刚发现了玉米剥皮机的良好市场。“当时小麦收割机已经开始普及,但是玉米的机械化收割还没有开始。”王保刚介绍道,他们就开始研制玉米剥皮机,如今产品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
  王保刚介绍说,从公司开始研制玉米剥皮机,到2010年产品全面成熟,这中间他们通过不断的实验,每一年都有创新,都有改进,包括机器上粮仓的从无到有,推开门的设计是否合适,“机器一年比一年好。”
  “现在看生产出来的机器并不复杂,但是当时研究的时候可没这么简单,心里没底,每一个小问题都要反复实验。”王保刚说,现在市场上不少企业把他们研发的产品买过去拆下来仿造,“我们的机器每年都有创新,我们创新的速度要比他们仿造速度更快。”因此,王保刚除了处理公司日常事务外,就是跑到研发车间和研发人员一起“琢磨”——怎么让公司产品质量更好。
  经过多年反复试制考核,王保刚和技术人员董太新、耿建江等人采用公司多项专利技术,生产的大、中、小型玉米剥皮机分别与多家企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配套,在赢得顾客认可的同时也成功打造了农机市场响当当的“天艺水龙”品牌。
抢抓机遇 研发秸秆打捆机
  如今,王保刚又看到了秸秆打捆机的市场前景,全力发展秸秆打捆机生产。“随着政府对大气环境的重视,严禁秸秆焚烧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秸秆可以造纸、发电、做饲料,用途广泛。”王保刚说,秸秆打捆机包括小麦、玉米秸秆打捆机等,虽然是个新事物,但现在他们的产品已经非常成熟,被许多农机厂商青睐,来公司参观考察的企业络绎不绝。
  除了玉米剥皮机外,如今研制成熟的秸秆打捆机也订货火爆,可是现在厂区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王保刚下一步想扩大厂区规模,管理更加规范,把公司打造成菏泽乃至全国的农机名企,服务更多的农民朋友。
  采访将近结束时,记者希望王保刚给年轻创业者一些创业指导。“分析社会形势,抓住机遇,创业需要更果断。”王保刚同时说,创业者为老百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质量过硬,才能赢得口碑,老百姓的口碑才是企业发展的命脉。
  “服务也很重要,公司的产品销往全国,接到农民的故障报告,我们就第一时间赶到,帮他们解决问题。不能耽误老百姓一季的劳作。”王保刚笑着说又回到自己老本行了。“年轻人创业也要注重创新,要有创新意识,符合新形势要求,这样产品才能热销,品牌才能更好推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