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兔子王”第四代传人周秉生:
16道工序 才可塑成“兔子王”
2014年09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秉生和他的“兔子王”。 本报记者 唐娜 摄
  ▲在第五届文博会现场,周秉生在指导女儿制作“兔子王”。 本报记者 唐娜 摄
  ▲生动可爱的“兔子王”泥塑吸引不少市民驻足。         本报记者 唐娜 摄
     出生在济南“兔子王”世家,十二岁时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兔子王”便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跟随父亲脚步,并逐渐掌握“兔子王”16道制作工序;父亲去世后,他立志将这门传统手艺传下去,在多位民俗专家的鼓励下,他立足传统搞创新。不仅让“兔子王”焕发新生机,在其基础上创新的兔、虎、马等生肖泥塑备受欢迎。
  他,就是济南“周氏兔子王”第四代传人周秉生。在他的带领下,家中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学习,“兔子王”传承后继有人,这门传统手艺在逐渐重拾它的辉煌。
文/本报记者 高倩倩 片/本报记者 唐娜
12岁前未见过“兔子王” 初次见面爱不释手
  秋日午后,济南市甸柳新村小区,叽叽喳喳的鸟鸣声,郁郁葱葱的树木,树下聊家常的老人,买菜回来互相问好的居民……让人感受到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周秉生家就在这个小区,家中证书、剪纸、书法作品……关于“兔子王”的种种物件,传递着这个“兔子王”世家的文化气息。提到“兔子王”,周秉生便有聊不完的话,这是他的生活,更是他的梦想。
  刚进门,周秉生便拿出做好的“兔子王”来给记者展示,眼前的几只“兔子王”,是兔面人身,白面红唇,长长的耳朵与头部之间用弹簧相连,可自由摆动。中空设计的“兔子王”下方有联动装置与一绳相连,用手拉绳时“兔子王”的双臂就上下做出捣药状,憨态可掬。
  文革期间,“周氏兔子王”受到严重冲击,模具被毁,停业多年。周秉生小时候从未见过真正的“兔子王”。可出生在“兔子王”世家,小时候总会听到关于“兔子王”的故事,在他12岁那年,父亲在家中做了一个很小的“塑形”。好奇心很重的周秉生因怕批评只是远远地看着,在他眼中,那是一个“小泥娃娃”,后来从奶奶口中他才得知,那就是传说中的“兔子王”,从奶奶那,周秉生了解到更多“兔子王”的故事。
  待到父亲做成时,眼前这个画好颜色的“兔子王”活灵活现,耳朵和胳膊还是活动的,联想起关于“兔子王”的传说,周秉生对这个小玩意儿爱不释手。看的多了,周秉生心里默默记下那些工序。长大后,父亲做“兔子王”,他便在一旁打下手。慢慢地,取泥、和泥、开脸、上色等各环节他都熟记于心,父亲的严格要求让他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参加展会、庙会等也总带着父亲的作品。

继承父志成为一代名家 两三天不摸泥就手痒
  旧时中秋节拜“兔子王”是传统项目。中秋前一周,街上就满是卖“兔子王”的。那时,济南做“兔子王”的得有30多家,每家的样式都不一样。与北京“兔儿爷”和天津“兔二爷”不同,济南“兔子王”以动为主。“泉城路、西门、老东门附近都是‘兔子王’出现最多的地方。”周秉生说,“正月十五看花灯,八月十五看兔子王,各种特色的‘兔子王’造型吸引了市民上街观赏”。
  文革之后,济南制作“兔子王”的世家难寻。周秉生说,“周氏兔子王”在当时做得不是最多的也不是最好的,却是最终传承下来的。改革开放后,父亲做“兔子王”也多起来,有时送人,多的时候也会拿去摆摊贩卖。一些关注民俗的省市级专家也经常上门拜访。专家们和父亲聊天时,周秉生便坐在一旁仔细听着,关于“兔子王”、关于济南民俗……“听着听着就越来越感兴趣,平时生活中也会很关注这些。”周秉生说,年轻时和妻子逛庙会,遇上民俗摆件,他总是迈不动腿,直到妻子走出去很远才发现,他还在和老民俗专家聊天呢。
  2004年,父亲周景福去世。之后,怕母亲看到这些器具想念父亲,周秉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再做过“兔子王”。
  这时和父亲打过交道的民俗专家们纷纷上门鼓励周秉生要把“兔子王”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在省民俗协会会长、山大教授李万鹏,著名作家戴永夏,著名民俗学者鲍家虎等人的鼓励下,2007年前后,周秉生重操旧业。“戴老先生还亲自上门鼓励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他说这些东西,一旦丢了,就再也找不回了。”
  如今,周秉生工作生活之余的所有空暇时间都围着“兔子王”转,“每天下班回家都做,两三天不摸泥巴就手痒痒。”周秉生说。他会把做好的“兔子王”拿到文化市场上去展览,也会受邀参加各种展会。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了解“兔子王”。

传统工艺也创新“兔子王”传承后继有人
  2010年10月,“周氏兔子王”被列入济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兔子王”的传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继承和弘扬,周秉生在保持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会想方设法加入创新元素,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
  “喜庆色不能丢、灵活性也不能丢,”周秉生说,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他创新制作出了兔、虎、马等生肖造型,也受到了市民喜爱,其根据泉水节制作的“趵突泉兔子王”造型更是活灵活现惹人喜爱。
  如今,在济南趵突泉公园、曲水亭街都有“兔子王”的展柜,成了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兔子王”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周秉生也曾想过盘下一间店面经营“兔子王”,可算上房租、人力成本等就算不来账了。又因“兔子王”是泥土做成的,邮寄过程容易破损,周秉生开网店的想法也一直没有实现。
  2014年8月31日,第五届省文博会在济南举行,在济南展区的“兔子王”展柜前,25岁的周雅萍熟练地给“兔子王”上色,吸引了很多市民围观。她是周秉生的女儿,在父亲的熏陶下,她对“兔子王”制作也很感兴趣。周秉生制作“兔子王”时,家中的孩子们总会抢着拿工具帮忙,也会拿着自己做好的“兔子王”与周秉生的作品做比较,以期做得更好。
  周秉生说,以前也曾有人上门找他想拜师学艺,但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经济因素,大致了解后就走了,不求深入了解。 周秉生说,自己也没刻意去学做“兔子王”,从小看父母做,也会帮忙,一来二去自己也就会了。从取泥到做成,一个“兔子王”需要16道工序,工序复杂、费时费力,以现在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衡量是不成比例的。
  “这门手艺不是一天两天能学透的,需要用心用脑去领会。”周秉生说,现在家里的孩子们对“兔子王”感兴趣让他很欣慰,他也不会刻意去让孩子们去做哪一步,“积累到了,自然而然就会了,不愁学不会,就怕不去学”。关于“兔子王”的传说还在继续,“周氏兔子王”第五代传人已初长成,这门老济南工艺进一步弘扬,“兔子王”也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