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个中秋过得更好
2014年09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艄公摇橹洲边停,道是今夜月更明。鸥鹭翔集千帆过,水银泻地照沙冷。近乡情怯久未还,爷娘相扶街前等。觥筹忽忽疑似梦,一轮映照万家宁。  本报记者 韩逸作诗   这是中秋夜记者在烟台不同地方拍摄的月亮。 本报记者 吕奇 韩逸 摄
     中秋每年都过,每年都能品味出些许不同,悲欢离合,滋味复杂过天南海北各式各样的月饼。无论是在故乡还是他乡,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高朋满座,中秋总有一种属于你的味道。
病房里三个家庭的中秋节
  文 大个子(济南市民)      

  今年的中秋节对我来说格外不一样,不光是我和家人一起过,而是病房里的三个家庭一起过。月初,去医院复查,五年来肿瘤病情一直很稳定,没想到这次有了反复。为了确诊只能进一步做检查,而中秋节想回家过节的愿望也就泡汤了。知道这个情况后,父母虽然表面上没表现出什么,一个劲地安慰我说不会有大问题,但我知道其实他们比我还要紧张。
  病房里另外两位病友是56岁的胖姨和60岁的李叔。胖姨是2010年得的肿瘤,去年复发,在医院已经治疗一年多了,之所以喊她胖姨不是因为真的胖,而是因为全身腹水看上去胖。李叔44岁得的肿瘤,已经16年了,这是第四次复发,正在做化疗。两位病友都不断地鼓励我,想开点,没事,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你这么年轻肯定能治好。不打针的时候,胖姨说点笑话,李叔讲讲他的抗癌经历,也算过得充实。中秋节,我们三个人都回不了家,就商量怎么过个别具一格的中秋节。
  中秋节当天中午,我老爸老妈和李叔的爱人,分别包了芸豆、韭菜的水饺,三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我们商量好,晚上一起到院子里去看圆月。
  从没想到过中秋节会在医院里度过,还是三个病友家庭一起度过。对我们来说明天是未知数,但是我们活着就要有信心,就要活得精彩,我们说好了要一起努力,把下个中秋节过得更好、更快乐。
40年前的中秋味道
  文 陶玉山(济南市民)      

  1975年的那个中秋节,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买什么东西几乎都要用供应票,食品更是如此。
  1975年中秋节前,在不同地方上山下乡的姐姐、哥哥不约而同地回家探亲了,父母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可没有月饼那怎么叫过中秋啊?当时在一家企业当负责人的父亲想方设法联系平时认识的人,可是,由于月饼是紧缺食品,食品厂生产得很少,而且限量计划供应,即使有供应票,也不可能保证购买到。
  我永远忘不了那年中秋节的傍晚,父亲在一家人左顾右盼中终于回到了家,没等喘口气,他老人家就兴高采烈地对大家说:“月饼有了!”我和姐姐哥哥听了,都惊喜万分地欢呼着围拢过去。“爸爸,在哪儿买的?花了多少钱啊?”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问个不停。记得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姐弟几个,不大的屋子里洋溢着平时少有的快乐祥和的气氛。
  至今我清晰地记得那年中秋节的晚上,圆月明亮,清风习习。母亲将六个月饼留下两个,让姐姐、哥哥走时带着,其余四个每个切成四块,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个圆盘子里,和姐姐、哥哥带回来的石榴、葡萄等一起摆在桌上,又炒了几个有肉的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幸福美满地过起了中秋节。那是记忆中我过的第一个正儿八经的甚至有些隆重的中秋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