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当年喝散装啤酒
2014年09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平
  傍晚的大街小巷,几个人啤酒摊小桌围坐,接上几杯扎啤,来上些烤肉串,再来盘水煮五香花生、咸水毛豆佐肴,扎啤浅琥珀色,泡沫翻上,吮入一口沁人心脾,直到喝它个痛快淋漓。花钱不多喝杯扎啤,惬意极了。
  大概上世纪70年代中期,济南除了商店里摆放的瓶装啤酒外,街头上也摆出了散装啤酒,用保温桶盛放。散装啤酒和瓶装啤酒制造工艺是一样的,散装只是省略了洗瓶、杀菌、贴标、装箱,不经过杀菌,鲜味比瓶装强。最初是一毛钱一碗,碗是白瓷大碗,卖了没多少时候,喝的人多了,于是改为两毛钱一碗,这个价格一直执行了好多年。当年有人第一次喝啤酒,先是感觉一股怪味,甚至有人说是“马尿味”,但后来逐渐喝出了感觉和味道,都能接受了。那时也没有烤肉串和酒肴,不少人夏天骑着自行车热了,就在马路边的啤酒桌上来一碗解暑,喝完就走。
  那时人们的工资普遍不高,一般也就三四十元。瓶装啤酒要近一块钱一瓶,一般人消费不起。而散装啤酒价格便宜,那时也没造假和掺水行为,啤酒口感纯正,酒花清香,麦芽味十足,冰冰的。所以成为当时许多家庭夏天消暑和待客的最佳饮品。到了80年代以后,散装啤酒点已经很多,街头烟酒小店、饮食店都捎带着卖散装啤酒。夏天,这些小店啤酒生意好得出奇。每天中午赶来送酒的是像洒水车一样的啤酒车,有着同样大大的罐子和粗粗的胶皮管。那时盛夏中午常见到有人带着暖水瓶、铝壶及搪瓷器皿等容器排队等待买啤酒,有时送酒车来晚了,人们就在烈日下耐心等着,毫无怨言。
  为了使自己商店的啤酒每天正点供应,送啤酒车的驾驶员便成了这些小商店老板的座上客。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每每啤酒车来了,在往商店输灌啤酒的同时,商店老板便赶紧在店外树阴处摆上好烟和好茶,请司机师傅坐下抽烟喝茶歇息,这样搞好关系当然也是为了日后每天能让师傅准时送啤酒。
  当时一些饭店经营不善,饭店那个后面靠墙而立的大啤酒柜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盈利来源。散啤酒柜有一人多高,一般会两个柜子连在一起,总有两米多宽,厚重的柜门如同特大的保险箱,柜门下部有一个水龙头,有人要酒,服务员就会用一个大大的塑料杯在下面接酒。而要酒就得要炒菜,这样就带动了饭店的销售额,利润也就有了。你如果单独要买杯啤酒,不买他盘凉菜或炒菜,饭店是不会乐意卖给你的。
  后来到了80年代中后期,散装啤酒的价格也由最初的一毛两毛,逐步涨成五毛八毛,最后到了一块钱一杯。也可能感觉大碗盛酒既不雅观也不卫生,容器由大碗统一改成了啤酒杯,不过啤酒杯花式绝不如现在的繁多,都是清一色的半升尺寸,杯壁厚厚的有凸凹小方块。
  印象最深的就是1986年夏天的某周日,听说我家门口的散装啤酒好喝又方便,几个要好的老同学便约好来我家小聚,我准备好了黄瓜凉拌猪头肉、韭菜炒鸡蛋、白糖西红柿、卷心菜炒肉等六个菜。啤酒担心早买不凉了,便等他们到齐后,我才拎着两个暖水壶去买啤酒,原以为用不了多少时间便能买回,便让他们稍等。哪想到那天家门口的商店老板有急事没开门,我没有办法便过了马路去了另一家。等排队买好了啤酒到了家,已过去了近40分钟。他们早在家等急了,两个盘子已见了底。见来了啤酒,大家十分高兴,赶忙倒酒吃菜,大快朵颐,直到酒足饭饱满意而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