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记》的出版
2014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作家郭澄清
     当时,这部书的问世很轰动,有如《红旗谱》首句“平地一声雷”。这样长的小说,在这之前没见过,又出在“文革”末期,更难得的是书写得好。

□苗得雨
  今年刚拍摄完毕的电视连续剧《大刀记》,是改编自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老郭这部小说,上、中、下115万字,1975年7月出版。此后多次再版,据说累计印数达280万册。当时,这部书的问世很轰动,有如《红旗谱》首句“平地一声雷”。这样长的小说,在这之前没见过,又出在“文革”末期,更难得的是书写得好。那时,文艺尚未复苏,仍是百花凋零,被打倒或“靠边站”的作家,不许写作,写了也不能发表,那叫做“黑线回潮”;可以写作的,大都还没有回过神来。老郭,没挨过整,也没整过人,一直以在老家蹲点为名,专心写作。1964年,宁津划归山东,他白纸一张,在省文联恢复前的临时性机构省文艺创作小组改为创作办公室时,他当主任。但他基本不管事,创作没妨碍。管事的是副主任之一的张云凤。大兵们是我们这些“待业”的“老黑”。我开始被允许写作也只一年多。
  老郭这大部头的写作,让正大抓书稿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发现,尚未去《文艺报》当主编的谢永旺担任责编,他知道老郭能写好作品,在河北时就有一批好小说很出名,他连跑几趟山东。老郭书完稿,又安排去京修改、加工。1975年定稿,经过三审,一致肯定,准备出版。
  那时出书,有个规定,必须征得当地党委领导的同意。他们打出清样,送来山东。省委是王众音分管文艺,他把审读任务交给创办。创办让我、任孚先、牟崇光、刘小衡等四人组成审读小组,由我做召集人。我们用流水作业法轮流阅读。我日夜兼程,一周读完。大家读完,一致赞扬,说好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作品了。书写得很吸引人,有深度,生活气息浓厚,那真是从生活中来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特别写活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梁永生。冀鲁平原人民抗日斗争场面,展现得波澜壮阔,可以看见形象的历史,怎样的刀光剑影和血泪交流。语言生动,让人乐意读,也没有这思潮那思潮的影响,这一点尤其可贵。集中了大家的意见,向众音作了汇报,众音抽时间又亲自读了一遍,同意大家的评价,说去京汇报吧!
  永旺同志骑自行车上火车站接的我。汇报时社里的领导严文井、王致远、屠岸等都参加了。他们对省里领导亲自看稿很感动,这说明山东对事情重视和有眼光。我谈了两个上午。最后说,有些零碎具体意见,就只和老郭谈谈吧!
  回屋,老郭说:“汇报效果很好,社里领导很满意,让我按省里意见稍加修改就妥了。这部书呀,可以说是我一生的心血,还有四分之三没拿出,我想写完,总名叫《龙潭记》……”
  我得空趁机让老友戈缨引领着去看望了臧克家、田间等几位老师。刚想再去看陶钝,就听说出了“陶、李事件”。老郭对机关保密保得好,回来没有被打成“不拜红线,拜黑线老头子”。山东有一位李寿山老兄,带曲艺队进京演出,就因为请陶老指导了一下,就挨了从京到鲁全文艺界范围的好一通批判。我拜的,更“老头子”。

  (本文作者为著名诗人、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