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巩固区域性教育中心,打造“学在市中”品牌
2014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年来,在“科教兴区”、“教育优先”战略的指导下,市中区以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为抓手,积极巩固区域性教育中心地位,教育事业发展如雨后春笋节节攀高,呈现出设施大提升、结构大优化、质量大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区域性教育中心地位越加显现。目前,市中区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已达到162所,学生11.5万人,专职教师7019人,省级规范化学校19所、市级规范化学校59所,省级实验园、示范园4所,市级示范园12所、一类园18所,比率均居全市前列。市中区先后被表彰为“山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山东省艺术教育先进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
  抓机制,重规范,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
  市中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事业,一直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和基本民生,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为加快城市转型,推动老城区持续繁荣和稳定发展,市中区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区人大、区政协“两会”提出了打造“学在市中、医在市中、养在市中、购在市中、游在市中、住在市中”品牌的工作要求,其中把“学在市中”列在“六个市中”之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在市中”建设工作,主要领导多次视察全区教育工作,就学校改扩建、集团化发展等进行专题调研,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多次听取各乡镇、街道和教育局工作汇报,每月到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督查一次,实地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同时加强与市教育局和市直教育机构的合作,召开专题座谈会商讨共同推进市中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事宜。研究确定了优质资源融合工程、教育名师培养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建设工程、特色品牌创建工程、学校建设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全力打造学在市中品牌。
  抓投入,推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提升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推动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教育投入已成为“第一财政预算”,为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提供了强大保障。自2010年以来,全区教育累计投入达到15.1亿元,组织实施了危房和薄弱学校改造、教育信息化、“三新三亮三改”、音体美卫器材配备等民生工程,全面提升了全区现代化教学水平。共改造薄弱学校18所,拆除D级危房3.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聂庄小学教学楼、九中实验楼、十六中北校艺术楼、十六中南校宿舍楼、逸夫小学教学楼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完工投入使用,建设路小学综合教学楼、东湖实验小学、聚艺谷中小学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大力完善实施教育设施设备,充实内部设施,更换新课桌凳近4万套,全区各学校微机总数达到7128台,1003个班级装备了“班班通”,学校图书达到152万册,总码洋3498万元。认真落实免费和补助政策。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初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年1250元。建立了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制度;把普通高中在校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比例从8%提高到10%,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1000元增加到1500元。积极开展创森及绿色校园创建活动,各学校合理布局和营造适宜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有效地优化了学校外部环境。
  抓提升,强质量,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健全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完善规范管理、示范管理和模范管理的“三范”管理模式,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一批特色校、名牌校。枣庄十六中、枣庄四十一中、文化路小学、实验小学、建设路小学、光明路小学成为全市高中、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名牌学校,回民小学成为全市最好的少数民族学校,枣庄十三中、永安龙子心中学成为全市最好的乡镇学校。成功打造了“艺术教育”、“传统体育项目”、“丝雨志愿者行动”等26个有优势、有特色的中小学特色品牌项目。深化新课程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全区中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万人比居全省前列,初中、小学教学质量保持全市一流水平。多次承办了全国小学、幼儿园课改、说课等活动,展示了我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市中教育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强化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三生教育”、心理健康等教育,定期组织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创新校园文化,形成了点面交织的德育立体文化阵地。特别是以“奉献爱心、传播文明”为主题的“丝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抓队伍,树形象,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
  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群体,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市中区每年公开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近年来累计录用44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全区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扎实开展“名校带动”和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先后组织4批、近700名城乡教师开展为期1—2年的定岗支教,24所城乡学校结对帮扶,300余名城乡教育干部、教师进行交流,缩小了城乡学校师资差距。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快实施师德、师能提高计划,每年投入100万元,实施培养百名优秀教师、百名优秀班主任、百名优秀校长的“三百工程”。 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设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活动。先后开展了“修师德、铸教魂”专项活动、“走进家庭、携手育人”大家访,成立了市中区班主任工作室。目前,全区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省级优秀教师15人;省、市名校长7人,省、市特级教师13人,区级以上教学能手486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抓统筹,促均衡,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
  在抓好义务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积极筹措资金,不断改善办园条件。2011年以来,新建、改建幼儿园32所,新增优质学位3400多个。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以联合办学为突破口,开展“订单教育”,学生就业率达98%。高质量发展特殊教育。投资1500多万元按省级规范化标准异地新建区特殊教育中心,拨出专款依法保证残疾儿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多次代表国家和省参加特奥体育比赛,获得奖牌20多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望过去,艰辛伴着喜悦,汗水铸就成功;展望未来,信心百倍,满怀豪情。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中教育工作者正以执着的理念和追求,以敢于担当的壮美和奋勇争先的豪迈,在打造“学在市中”品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征途上不懈前进着……
       本报记者 杨霄
      本报通讯员 徐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