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孤寡老人自费万元打三口井
莒县小店镇村民来逢轩造福乡亲旱季浇地无忧
2014年09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虽然是孤寡老人,但来逢轩还是几乎花光积蓄打了三口灌溉井。                  本报记者 彭彦伟 摄
     文/片 本报记者 彭彦伟            
  今年的干旱,让莒县小店镇前李官庄村村民更深刻体会到了当年来逢轩自费打的三口灌溉井带来的好处。来逢轩今年67岁,是村里的孤寡老人,2007年,他自费近万元为村民打了三口灌溉井。“我就一个人,够自己吃就行,能做点好事就做点好事吧。”来逢轩说。
  村里灌溉井
经常被堵死

  9月15日上午10点,记者在莒县小店镇前李官庄村见到了来逢轩老人,正值农忙季节,老人刚从花生地里回家。虽然今年已经67岁,但来逢轩身体非常好,耳不聋眼不花,只是头发有些白。“夏天有时候还跟着建筑队干活。”来逢轩笑着说。
  让来逢轩想不到的是,六年前打的井竟然在最近一段时间成为当地热门话题。“其实当时也没想那么多,感觉打了几口井能方便乡亲们浇地。”来逢轩说,2007年,他从电视上看到一种新的打井方法,联想到当时村里仅有的一口水井直径比较小,很容易被一些杂物堵死,经常不能用的缺点,“我就有了打井的想法。”
  当时他和别人说打井,很多人以为他是讲着玩并没太当回事。说干就干,来逢轩慢慢准备着打井的材料,由于他手头并没多少钱,所以每一分钱都得仔细算计着怎么用。
  “为了省钱,我都是自己在家用水泥预制打井的管道,后来为了省运费,我就直接在打井的地方预制水泥管道。”来逢轩说。
雇了三个人
手工挖出三口井

  经过大半年准备,2008年,来逢轩找了三个人开始打井。他们就用铁锨等农具一点一点手工挖。“没钱,请不起大机器,就得慢慢挖。”来逢轩笑着说。
  井一天天变深,土壤也慢慢变得湿润起来,“总共打了三口井,我们加班加点地干,总共只用了9天就把井全都挖好了。”来逢轩介绍说。
  为了不再让井被堵住,他们打的井直径有1.2米,“井深有6米左右。三口井的分布位置和比较集中的庄稼地重合,就是想让更多村民浇地方便。”来逢轩说。
雇的三个人,每天每个人的工钱是60元,这些钱都是来逢轩自己出的,加上购买水泥等材料,三口井花了将近一万元,这些钱对一位孤寡老人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我就一个人,够自己吃就行,能做点好事就做点好事吧。”来逢轩说。
  来逢轩说,他年轻的时候做过粉条生意,还和别人一起开过一个小作坊,专为村民磨面粉、加工猪食。“钱都是那时候一点一点攒出来的。”
今年大旱天气
三口井帮大忙

  15日,来逢轩带着记者来到一口井旁,这口井位于村西边的庄稼地里边,井周边都是即将成熟的玉米。据介绍,这些农田都用过来逢轩挖的灌溉井扛过旱。
  “今年遇到了大旱,这几口井储水还挺不错。”来逢轩说。记者发现,来逢轩选择的挖井点也挺讲究,那处灌溉井距离河道并不远,而且是沙质土壤,土壤中储水比较丰富,水比较多。
  该村书记来庆洪介绍,这三口井在这几年里给村民带来了极大方便,总共覆盖200余亩庄稼地。今年该村才有了统一的灌溉系统,之前只能靠水库水以及这三口井。
  “前几年每到灌溉季节,这井附近等待浇灌的村民甚至都要通宵排队,每口井都有四五个喷灌机。”来庆洪说。虽然今年村里有了集中灌溉系统,但需要服从集体安排,少数人家不能单独开闸放水,再加上今年严重干旱,所以这几口井今年显得更加重要。
就想帮村民灌溉
农民就指望地里收成

  虽然今年已经67岁了,但来逢轩却并没有颐享天年。“农民就这样,地里有的是活,勤快点多干点,收成就能好点。”来逢轩说。
  现在,每到农闲季节就会拿着工具到附近荒山上开荒种田,家里也收拾得非常整齐。回忆起当时打井,他坦言当时说啥的也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口井给村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好处,村民们的赞许声也多了起来。
  “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感觉打个井能方便庄稼地灌溉,我们农民一年就指着这点地收成。”来逢轩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