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专访中国戏曲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主任薛金岭
小戏节成基层剧种发展助推剂
2014年09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戏曲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主任薛金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22日,2014中国滨州·博兴董永文化艺术节暨第十一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在博兴县正式拉开帷幕。从第一届到今年第十一届,薛金岭作为中国戏曲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主任,见证了小戏节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对基层剧团、剧种甚至是庄户剧团所产生的助推作用。对于小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需要破除的瓶颈等问题,薛金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小戏舞台
让剧种更富多样性

  与大剧种不同,小剧种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由于地域性强、受众范围小以及可供持续发展的经费不足等原因,小剧种大多成为“濒危剧种”而日渐消失。小戏节的举办在一定层面上对于维护剧种的多样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濒危剧种长久发展成为了可能。薛金岭举例说,在小戏节举办之前,博兴的扽腔基本上已经没有人会了,正是由于小戏节才渐渐发展起来,变成了独立的剧种。沾化的渔鼓戏也是在小戏节上获奖后,才受到了地方上的重视,获得了继续创作必需的经费。薛金岭说:“其中沾化的剧目《选民老冤蛋》在小戏节上演出获奖后,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最后参加了文化部的比赛并获得‘文华奖’。”
  小戏节不仅是小剧种比赛的舞台,同时也是交流、发现、挖掘年轻人的平台,薛金岭说对于基层的剧团、甚至是庄户剧团交流学习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濒危剧种有了发展下去的可能性。他谈到现在年轻人上位很难,而小戏节的舞台,让年轻人走出剧团狭小的圈子,能够在更多人面前崭露头角,很多好的演员都从这个舞台上被发现并受到重视,这无论对于演员个人还是剧种都有了走下去的途径和希望,成为了基层剧团发展的助推剂。
小戏内容和展演
日益着重惠民

  本次小戏节首次从博兴搬到了滨州影剧院上演,薛金岭解释,之所以这样,仅仅是博兴硬件的演出场所已经不适合了,然而小戏节的特点在于节目评奖与展演相结合,剧院上演完后会在当天在广场进行广场演出,因此,每一个节目都会在滨州影剧院与博兴广场进行先后展演。这是小戏贴近百姓和民生的现实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戏的创作内容也从帝王将相变为了生活琐事,里面的主人公也有高大全变成了拥有明显缺点且个性鲜明小人物。薛金岭认为,这样的作品反映百姓生活,更接地气,基层群众更愿意接受和观看。薛金岭提到小戏也将小品纳入了进来,因为小品创作起来,更能快捷的反映百姓生活,而且故事性强,灵活性更大,12分钟内除了演员表演到位之外,情节冲突紧凑,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小戏的种种变化体现出文化基层化和服务的大众化,是文化惠民工程的一种体现。
创作难
制约小戏发展

  “博兴小戏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这是个很好的平台,可以挖掘一些年轻人,让有能力的年轻人有个崭露头角的机会,”薛金岭表示,小戏节的连续成功举办对保留地方剧种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虽然小戏节从一定程度上‘救活’了一些剧种和人员,但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瓶颈。”
  薛金岭介绍,小戏相对于大戏来说,本身就是演出时间较短、内容较为精炼的剧种。但即便这样,仍有不少观众“嫌长”,小戏在创新的道路上一次次压缩时间,演变成现在的很多戏曲小品的形式。小品保持在12分钟之内,但也要兼顾戏剧矛盾冲突、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等内容。“这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了,创作难是戏曲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创作一个新剧目不仅仅是编剧,还包括曲调、唱腔等,对现有的基层剧团来说,人员显然是不够用的,而且精通剧种的专业人员非常缺乏。“再就是,戏曲的门槛相对来说还是高,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对此,薛金岭表示,中国戏曲文化尤其是地方戏曲文化要想得到发展,还是要解决好传承的问题。“首先要重视年轻人的培养,包括编剧、谱曲、演唱等方面。”另外,还要继续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想办法让年轻人有机遇发挥自身的能力。
本报记者 王晓霜 谭正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