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水稻44年,拿自家地做试验
张茂文:32年试种高产有机水稻上百次,创立“名远香”品牌
2014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71岁的张茂文在查看水稻生长状况。  本报记者 梁越 摄
   本报记者 梁越                     
  济阳县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得天独厚的黄河水资源也为济阳沿黄村发展水稻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找到产量高的水稻品种,带领村民脱贫致富,71岁的张茂文研究水稻44年,把自家的田地作为试验田,试种100余次。
弃教回乡研究水稻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位于济阳街道办事处高楼村的有机水稻试验基地,站在阡陌纵横的田埂上,举目望去一片绿,稻苗已经长出半米高,同时还散发着浓浓的稻香,71岁的张茂文正在查看水稻的生长程度。
  “我以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民办教师。”张茂文说,1963年高中毕业后在高楼小学开始任教。“本以为会一辈子从事教师,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没想到1973年村里又需要我了。”
  由于济阳街道高楼村等20个村庄距离黄河较近,田地里较多盐碱,经常会发生洪涝,种植旱地作物收成较低。“这种田地适合耐涝作物,加上黄河水充足,最终发现种植水稻最适合。”济阳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说。
  1973年济阳街道高楼村则成立水稻科研队,需要高学历的人才,张茂文则辞职回乡进入该队。“村里拿出一片试验田,队员们则每天和几十个品种的水稻打交道,记录他们的生长态势,希望找出产量最高的品种,再推广开来。”村民高先生说。
  每天如此往复而来,直到1982年,村内将农田分产到户。“没有村民愿意拿出自己的田地搞试验,如何找到产量更高的品种这个问题又陷入了困境。”济阳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说。
把自家田当做试验田
  为了找到更适合这片盐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张茂文考虑再三将自己的责任田变为试验田。“一开始老伴不同意,毕竟试验田有风险,有很多品种导致颗粒无收,但为了‘大家’就得牺牲‘小家‘嘛。”张茂文说。
  随后,张茂文家中增加了很多瓶瓶罐罐。“各品种的种子都单独放在一个小瓶子里,还得标上名字和号码,不能乱了。在打扫家务时若弄丢或打破一个都会惹来一顿抱怨。”妻子王瑞俊说。 
  “最麻烦的不是家中瓶瓶罐罐的摆放,而是试验田内各品种水稻培育。”张茂文说,每个品种前都插有牌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采集标本。“还要及时发现各个品种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如何。” 
  当找出最佳品种后,还要做施肥、密度试验。施什么样的肥料、插秧时密度怎样才能达到高产,都得一一试验。“每个阶段都必须记录得十分仔细,这样才能找出最高产的方法。”张茂文说。 
  32年来,张茂文试验过的种子种类已达100余种,从最初的东方红犁垦演变为京引119、黎优57,再到丰优6号、盐丰47、天王稻、圣稻……水稻的产量越来越高,农民的收入也稳步提升。
创立“名远香”品牌
  多年来,由于水稻品种不断更新,大米的味道和产量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此购买黄河大米。“村民还成立公司,大米远销北京、天津、东营、济南等十余个大中城市。”济阳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济阳黄河大米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前景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个别加工企业甚至从外地购进大米,冒充济阳黄河大米进行销售,同时因品种引进的混杂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张茂文说。
  为保护好济阳黄河大米这一品牌,带动农民增收,2003年张茂文带领200余户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品种、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并对稻米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并注册了“名远香”品牌。 
  “我们还不定时邀请县市的农业专家对水稻种植户进行培训。”张茂文说,告诉他们在水稻种植各个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预防与解决,最终达到高产。 
  在张茂文的带领下,济阳黄河大米的品牌被保护了下来,水稻种植户也不再担心大米销售问题。“是他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成为我们公认的带头人,大家从心底特别感激他。”村民曹女士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