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博兴小戏艺术节打响收官之战
五音戏《英雄铁山》振奋人心
2014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五音戏《英雄铁山》。
     本报9月25日讯(见习记者 杜雅楠 付磊君) 第十一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评比演出于25日在滨州影剧院落下帷幕,终场演出的6个节目依旧赢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其中,由淄博市五音戏剧团选送的抗战题材五音戏《英雄铁山》在建国65周年之际重现抗战英雄形象,打响了小戏节收官之战。
  五音戏《英雄铁山》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黑铁山脚下的一户普普通通的农民人家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而做出巨大奉献和牺牲的故事。英雄铁山的父亲和哥哥为守土保家、打击日寇英勇殉国,铁山也想参军打鬼子。在面对母亲不放、妻子不舍的情况下,通过母子三人的对话,铁山表达出自己打鬼子坚定不移的决心,最终得到家人的支持,英勇从军。节目精彩地演绎和重现了抗战英雄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演员们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和精彩演绎成为拉动全场情绪的一大亮点,三位主角在表演中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撕心裂肺。“靠着铁山,就应有铁骨”、“打鬼子、打鬼子、打鬼子”的台词将现场观众的情绪不断推向高潮。一位观众激动地说:“铁山娘演得太好了,很打动人,让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哭,没想到小戏的演出还能有这么好的效果。”
  五音戏是山东地区的独有汉族戏曲剧种,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