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便利、环境改善、医疗优化……
新型城镇化,让农村换新颜
2014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杨霄 本报通讯员 李利

  2013年2月,枣庄市政府专题研究部署了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工作,计划到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改善的生活条件和各种配套设施也让农民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便利。
交通》》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雨天不再一身泥
  25日,记者选择峄城区峨山镇作为一个点,从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变化,感受村民生活的提高。
  记者在峄城区峨山镇大官庄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看到,平整的水泥地面上安装了健身器材,旁边还有专门搭建的遮阳棚。广场东侧是铺设平整的水泥主干道,道路两旁建起的是独门独院的两层小楼,并且通往家家户户的道路也已经修整成水泥路。与传统观念里农村不同的是,道路两旁没有丛生的杂草,也没有自行搭建的篱笆。相反,路两边修建整齐的绿化带显得尤为醒目。不远处已经建好的多层农村社区也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很多村民也搬入了楼房。
  “小时候一下雨,只要出了家门,再回来准是满身泥。”大官庄居民姚红磊说,自从村子里修了水泥路,雨天出门再也不会出现满身都是泥的情况。就算是收获的时候下大雨,往家拉庄稼也不再犯难了。
卫生》》 保洁员上门收垃圾,村里环境越来越好
  回忆起过去的日子,今年30岁的姚红磊感慨:“原来村民扔垃圾哪有这么仔细,基本上都是倒在村头的沟里或者地头。现在村里配备了垃圾箱,村民门前也有了小型垃圾桶。”据姚红磊介绍,村里配备了保洁员,每天上午保洁员都会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去收装好的垃圾。收完之后,这些垃圾将集中放到村里的垃圾箱里,由镇上的环卫部门运走,运到垃圾中转站。
  对于农村生活习惯的改变,村民张先生也是感同身受。“一直以来都是住的平房,原来屋后头就是自家的地。俺家的垃圾很少专门找地儿倒,家里连个垃圾桶都不大用,都是怎么省事怎么来。”张先生说,现在家家户户门前有小垃圾桶,村里主要道路旁边还有了垃圾箱,保洁人员每天都上门收垃圾,让他们感觉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感觉像是在城市里生活一样。
医疗》》 新农合减轻 农民负担
  在峨山镇高庄村,51岁的村民邓一兰也向记者讲述了自家生活的变化。“原来有个头疼脑热,都是在庄上的私人小诊所看看,也就是村里略微懂一些医的人,要是稍微复杂一点的病就看不了,就得上大医院去。”邓一兰说,过去庄上的村民看不起病的人不少。但是现在镇上有卫生院,而且现在的新农合报销的比例又很高,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现在新农合给报销的比例越来越高,大病保险和小病报销的比例都上升了,这样俺们也不用担心因为没钱看不起病了。”邓一兰说,村里有很多老年人生病了,都是因为有新农合为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
教育》》 农村小学生 用上投影仪
  村民刘先生说,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家附近的左庄小学还有几排瓦房,但是最近几年,瓦房全部变成一栋栋教学楼,而且最近听说学校里还建起了食堂。“这样以后那些留守儿童可以在学校里吃饭,也不用从家里带干煎饼了。”刘先生说,从前学校里连电风扇都没有,现在镇上附近的几所学校都用上了空调,而且班里都有电脑和投影仪。
  “学生的活动场地也比原来多了,与原来比真的是强太多了。很多学校里的桌子和椅子都是可以升降的,和城里孩子用的是一样的。”刘先生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