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邹城实践”
文/图本报记者黄广华李慧通讯员徐峰王昌军
2014年0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城乡教育资源的逐渐均衡,让孩子们有了更好的成长空间。 通讯员 韩军 摄
     邹城,古称“邹鲁圣地”,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如今的邹城,着力于“打造均衡优质教育,建设和谐幸福新邹城”,掀起新一轮教育发展热潮,逐步实现了从人人“有学上”的初步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人人都能“上好学”的优质均衡。

办学条件标准化
  “儿子在城里工作,为了孙女去二实小上学方便,所以在南边买了房子,没想到新建成的钢山小学离家更近,骑电动车几分钟就到了。”市民张佃友说,而钢山小学作为二实小的分校,设施条件、管理模式和教学质量他们都特别满意。
  钢山小学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所有教室均安装空调,配备高标准教学一体机,活动室、洗手间、盥洗间、换衣间一样不少,教室、活动室均铺设木地板,还安装了多个24小时高清监控,由10名保安轮流执勤。
  郭里镇作为邹城市西南部的山区镇,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镇政府办公用房是低矮的瓦屋,但就在咫尺之遥,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教育园区,却成为当地建筑最好、环境最美的地方。该园区2012年9月投用,占地200多亩,投资2000多万元。“得益于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周边16个村的孩子全部进入园区学习。目前,全镇形成以教育园区为核心的‘一心四翼’的办学格局,切实发挥了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该镇党委书记田野说。
  以上这些只是邹城市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邹城市有省、济宁市规范化学校85处、电化教育示范学校127处,济宁市实验室建设规范化学校74处,优质教育资源位居济宁市前列。

城乡师资优质化
  “我就是因为吃了文化程度低的亏,不能再让孩子走我的老路,本打算送孩子到城里上学,但每天要往返30里路接送,现在可好了,兴隆小学变成了一实小的分校,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好的教育。”在千泉装饰城做装修生意的许召海高兴地告诉记者。
  邹城把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健全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促进城乡教师交流互动,强化师德专业管理,有力促进城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邹城市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出台《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2009年以来,公开考选教师747名,引进高层次人才104名,90%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每年选派200多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10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镇域内教师支教交流也已成常态。
  同时,全面加强教师专业化成长,完善师德建设、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培养培训等管理制度,建立了远程研修、自主培训、校本培训组成的分层次、多元化、立体式培训体系,每年选派400名学校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到知名高校参加研修,教师全员培训扎实高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