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老街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古城区开街,楼北大街欲打造美食“聚集地”
2014年0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楼北大街一处仿古建筑。
  楼北大街新景。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29日,聊城列入第三批“山东老字号”传统名吃堠堌熏鸡为题材的微电影——《堠堌熏鸡传奇》在古城区开机。而古城区四条大街也分别以“北食、南驿、西文、东商”为主题进行打造。古城北大街正是集中华老字号、全国知名餐饮与齐鲁地方特色小吃于一体,打造美食街。记者走进楼北大街,带您细数这条六百年老街与美食的百余年的不解之缘。
  北有名门傅家
南有英烈纪念馆

  从古城区北门南行到光岳楼下,中间这段约长500米的路就是楼北大街。大街与古城区同龄,自宋代建城时叫“北街”,明初在城中心建起光岳楼后,开始叫“古楼北街”、“楼北大街”,俗称“楼北”。
  打烧饼的雕像小品,装饰着这条重修后的古街。两旁仿古建筑古朴典雅,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每一处古建筑都各有特色,与其它建筑并不相同,但古香古色却又有着和谐统一的步调。时而有市民在街上穿行,仿佛看到当年熙熙攘攘的盛世过往。
  世代在古城区居住、对古城区老街巷有着深厚研究的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对楼北大街的渊源所知甚深。他说,明初所建城池仿凤凰形状,北门是凤尾,两道城门相对,中间有一座影壁。民间传说,影壁墙上落块瓦,象征凤凰下个蛋,东昌府就出一个状元。
  “清朝顺治三年(1646),影壁墙是不是有落瓦已无从考证。但东昌府出了状元傅以渐。”高文广指点着傅以渐故宅“相府”所在:在北门里路东,离这个象征凤凰下蛋的影壁墙仅百米。傅以渐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他的住宅大门朝南,悬匾“相府”,门前街道叫“相府街”。
  相府街位于北口到北门口这段大街的中段路东,东西走向,东通后王园街,宽约五六米之间,民国以后逐渐缩窄,直至消失。傅以渐玄孙傅绳勋,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官至浙江巡抚等职。傅绳勋之弟傅继勋,18岁成拔贡,历任知县、知府,后升为道员、布政使。清末时书法家傅淦、名中医傅斯侨均出自相府大院。现代著名学者、史学家傅斯年是傅以渐的第八世孙。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傅乐焕等也是傅氏后代。傅氏显宦、名流辈出,成为东昌名门望族。
  而楼北大街南首路东的范筑先纪念馆建于1988年,院内矗立着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题写的“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的纪念碑。范筑先将军领导鲁西北抗日军民同日本侵略军英勇斗争,受到聊城人民世代景仰,每逢清明节,各校学生及广大群众都来纪念馆凭吊英烈。
民国时期
传统美食在此汇聚

  在运河通航时代,楼北大街也是一条商业街,它与楼西、米市街、粮食市街成为城关四个主要的粮业汇聚地,街上粮店较多,至民国时陆续减少,仅有刘氏等少数几家了。本街还是旅店业较集中的地方。清朝时,各地来楼东贩书的商人喜欢在楼北“刘家店”住宿,因此这家店铺有“书商”店的别称。民国时,楼北还有“孔家店”等多家旅店。
  “清末到民国,楼北大街还有很多买卖。”高文广一一细数着,“福兴茶庄”、“赵家染房”、“万昌”(酱菜点心铺)、“太祥”(酱菜点心铺)、“麒太祥”(杂货)、以及王家、黄家等茶馆、刘家的馍馍房、马家的“和合”厚饼铺等,大多数和美食相关。 
  本街南段路西的“永泰昌”是个知名字号,既有酱菜、白酒、香油等,又有作坊酿酒、磨油、腌菜,还附设栈房,经营范围广,生意红火,主人朱正伟是清咸丰二甲一名进士、著名书法家朱学笃的堂侄。这家老店铺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时才停业。
  除了美食,民国年间,楼北大街的医疗卫生和交通运输也有重要地位。
  民国五年(1916),聊城县医院于本街南段路东建立,设门诊和药房,首任院长是朱正履,清末拔贡,擅长书法,为地方名流。民国十四年(1925),中华红十字会东昌分会,在本街南段路东创建“东昌医院”,为聊城县首家民办公助的西医院。1936年,该院被范筑先接管,更名为聊城县卫生院。1938年初,又将此院改建为山东省第六专区游击司令部军医院,救护伤病员,至聊城沦陷停办。1939年2月,日伪县署在原军医院旧址建立聊城县立医院。1942年下半年,日伪保安队医务室并入该院。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原日伪县立医院改为聊城特务第四旅军医院,于解放前夕终止。
  解放初期,聊城先后成立“平原省运输公司聊城汽车站”和“聊城民营汽车站”,开始在楼北大街南首路东,后转到路西。1954年,聊城汽车总站成立,设在原傅氏府宅,大门朝西。最开始只有客车15部,到了1966年才发展到30部。1968年迁往柳园北路路西。  
  1977年,在相府大院故址建了聊城汽车技工学校,隶属于山东省公路运输联合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改成山东省建筑材料技工学校,近年又更名为山东省第二技术学院、山东省工程技师学院。
解放后人民饭庄
出过不少名厨

  解放后,楼北大街的买卖先后实行了公私合营。1956年以后,街上的主要商业店铺分为国营和公私合营两部分,有国营食品公司所属的“食品八部”,有国营专卖公司所属的“副食批发二部”,有国营饮食经理部所属的“第一饭店”。
  公私合营商业门市有:百货总店的“百货三部”;专卖总店的“副食第一中心部”;服务总店的“一栈”、“二栈”、“三栈”、“四栈”;饮食总店的“一食堂”、“二食堂”和“人民饭庄”等。人民饭庄位于汽车站对过偏南,因为主要是为旅客提供餐饮服务,饮食总店特派名厨主理该店。不仅经理高金福是厨行中首屈一指的烹调高手,还有韩凤珠、高东亮等厨艺高超的一代名厨。名师出高徒,1960年本店青年厨师高士玉在县商业局组织的业务技术表演中,烹制“炒腰花”,经主配料的切制、过油、炒作等工序,仅用2分零1秒完成,获得表彰,此事载入《聊城市供销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个体私营买卖受到限制,临街门市全为国营或集体单位,而且也没有各种路边小摊。这种现象延续到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楼北商店主要有:酱菜门市部(七十年代为蔬菜门市部)、副食公司北口商店(北口东北角处)、食品五部、聊城旅馆、楼北饭店、北口饭店、土杂七店、三八理发店等。以后私营商店逐渐增多,而且成为主流,经济出现繁荣局面,人民生活走向富裕。
众多街上居民
经营传统名吃

  除了公私合营的国营或集体饭店,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北口附近商贸市场日趋繁荣,也有不少居民制售本地传统小吃:豆汁、油条、八批、面条、白菜汤等,品类丰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北口东、西两侧先后成为蔬菜市场。每天早晨,北口周围早餐摊点密布,传统的名吃“孙家八批”、“沙镇呱嗒”以及包子、开汤丸子、馄饨、羊肉汤、胡辣汤等应有尽有,食客盈座,一片繁华景象。
  楼北大街北段路西有一条弯曲西行的胡同,叫“龙王庙街”,街上有座龙王庙。龙王庙位于东西胡同西首,庙前有条胡同南通道署东街,庙后有条小道,弯曲北行直通北城墙街。龙王庙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为一间正房,内塑神像,是人们祈雨的场所。1929年前后,在国民党县党部领导的拉庙运动中,神像被毁。解放初,庙屋拆除。龙王庙南北胡同路西是聊城地区粮食局大院外墙,路东仅有少数几户人家。东西胡同的路南,仅东、西两端有几户人家,中间大部分是聊城市委党校家属院后墙。路北的街上少数人家以小买卖营生,如路北中段的张全德于解放前挑担子卖甜沫。东首路南的陈家以饮食业为生,在解放前卖包子,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先后摆摊设点卖豆汁、油条、八批、面条、白菜汤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