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唯一一名百岁党员张秀菊
为支援革命她“舍儿弃女”
文/片郭延冉
2014年0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即将来临,“寿比南山”是儿女们对老人的由衷祝福。记者从莱芜市老龄办获悉,截至2014年3月,全市百岁以上的老人共49位,比去年增加了12人。49位百岁老人中,男性5人,女性44人。其中,牛泉镇东五斗村的张秀菊老人今年刚满一百周岁,她还是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共党员,也是全市唯一一位年逾百岁的中共党员。恰逢国庆节来临,记者来到老人家中,听老人的家人讲述了一位百岁老党员的不凡人生经历。
  72年党龄,
曾经的妇救会会长

  位于莱芜西南部的牛泉镇,是莱芜革命史上党员活动十分活跃的一个镇区,中共莱芜县委正成立于此。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有百岁老党员张秀菊的身影。
  来到东五斗村张秀菊老人五儿子葛希连家门前,“光荣户”的门牌可见多年来被风雨侵蚀的痕迹。红漆斑驳,但字迹还十分显眼。“三个哥哥都去世了,我和俺四哥葛希安轮流把娘接到家里照顾。这个月她在俺家。”葛希连把记者领进家中,指了指院子东北角上张秀菊老人居住的小屋说。
  葛希连说,大门上“光荣户”门牌的得来很大程度上是受老母张秀菊影响。“俺娘是建国前的老共产党员了,1942年就入了党,当时村里只有4个党员。”提起母亲当年的辉煌,65岁的葛希连脸上露出一些自豪的神色。“她记忆力很好,只是耳朵有点聋,活到一百岁了还总是给我们念叨过去打日本鬼子的事,那时我还没出生呢。”据葛希连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张秀菊积极在后方为抗日部队服务,白天走村入户做村民工作,晚上点灯熬眼,一针一线为战士们做军鞋军袜,摊煎饼给战士们送饭,还常在家里掩护革命干部。因为这样高的觉悟,她当上了村里的妇救会主任,入了党。
为支援革命,
她狠心“舍儿弃女”

  东五斗村文书张青云告诉记者,老人身体一直很硬朗,她的老伴在20几年前就去世了,可腿脚灵便的她却不愿给儿子们添麻烦,自己一个人在祖屋居住,孩子们都在本村生活,隔三差五去给她送饭。十年前,张秀菊不慎跌倒,没想到这一跌让她再也站不起来了。“到今年九月初六,俺娘躺床上就整整十个年头了。她常给我们讲,年轻时腿脚灵便,经常接到指示连夜就赶到常庄等地开会,没想到现在却站不起来了。”葛希连说,现在,老母亲只能靠着轮椅才能从屋里出来透透气。
  “俺婆婆年轻时可为国家出了力了,不说别的,为了支援抗战,她把家里的孩子都舍了不管。要不她的孩子怎么都早早地就没了呢。”五儿媳说。尽管她对三个大哥的早逝有些偏见,却道出了张秀菊早年为革命舍小家的事实。1949年出生的葛希连没经历过革命时期的那些事,但小时候常听哥哥们说见不到母亲,常常是父亲在照顾他们。他还听父亲讲,有一年,张秀菊因“地下党”的身份暴露遭到日军搜家,她藏在茅厕石阶下躲了过去,而张秀菊9岁的小女儿却在那次劫难中被夺门而入的日本鬼子吓出病来,不久就夭折了。“后来,俺娘看到别人家的闺女就想起往事,眼里有流不完的泪。”葛希连叹了口气说。
一辈子勤俭,
煎饼渣也要拾起来吃了

  张秀菊老人从战争年代走来,深知今日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尽管日子越过越好,却还是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会过得连掉地上个煎饼渣,也得拾起来放嘴里吃了才行,一点也不浪费。”五儿媳妇说。在她的眼里,像婆婆这么“抠门”的老人家已经不多见了。
  记者走进老人居住的小屋,她见外人来要从被窝里起身说话,儿媳妇怕她着凉,拿来一件新做的紫色薄棉袄,老人却扭着不愿穿,“给我把原来的破袄拿来,我才不穿这样新的。”只剩一颗门牙的老人吐字清晰,语气倔强,像孩子一样。五儿媳妇说,婆婆过惯了节俭日子,看到新衣服也不愿穿,这身棉衣早就做好了,却一直没派上用场。
  说起张秀菊的饮食习惯,葛希连说老人的长寿或许与她不吃剩菜剩饭、不总吃一样食物有关。“俺娘一直是个很会过的人,不吃剩菜剩饭不代表她浪费。说来也奇怪,从我记事起,她做饭总是很有数,刚够一家人吃的,绝不会留剩饭。”葛希连说。这一点也得到了葛希连媳妇的证明,她告诉记者,婆婆“怪”得连过夜的开水也不喝。葛希连说,母亲的饮食还有一点跟别人不同,食物孬好这点她从不挑拣,但有一样,同一种食物连着吃两三顿她就要换其他的调剂着吃。“每顿这样一大碗菜,再加一个馒头或蒸包,三顿及时。”葛希连指着老人床头一个粗瓷大碗笑呵呵地说,只要老人家胃口好,他们相信她能更长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