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都从事煤炭行业,如今纷纷转行
一个“煤炭家族”的生活变迁
2014年0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但是,由于长期大规模开采,境内煤炭资源日渐枯竭。2008年枣庄确立了城市转型战略。告别“黑灰”,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体会深刻。
老一辈的生活,与煤炭紧密相连
  上世纪70年代,孟先生和村里的其他劳动力一样,基本上都在煤矿上班。“那时候一个月能领到几十块钱,最多的时候也就一百块钱。如今已年过六旬的孟先生说,虽然煤矿让不少枣庄人的生活富了起来,但枣庄这座煤城以前的卫生生活环境很差,所谓的街道也不过是几条煤灰铺成的灰渣路。枣庄先有矿、后有城,哪里有生产区,哪里就有生活区。大批矿工群众居住在简陋的棚户区里,据老人们描述,当时矿工住的都是石棉瓦搭建的房子,连屋里都是黑的,生活条件非常简陋。
  改革开放后,枣庄煤矿在80年代迎来了历史上最红火的时候,逐渐形成了集煤炭生产、加工、机械制修、煤化工、发电、建筑建材、铁路运输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孟先生说,随着大规模的开采,煤炭资源将面临枯竭,甚至是“矿竭城衰”的局面。这一天终于来到——1999年6月,大吊车停止转动,老煤矿宣布关井,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枣庄煤矿实施破产,几辈人赖以生存的煤矿就这样结束了它产煤的历史使命。
曾从事煤炭行业,现在纷纷转行
  小孟的爷爷、爸爸、两个叔叔以及姑父都是从事煤炭行业的,对于他这个家庭来说,城市转型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转行,有的干副业,各自的生活也都发生了变化。
  小孟告诉记者,他父亲以前在滕州西部某煤矿上班,在煤矿干了二十多年。后来,随着资源的枯竭,煤矿面临转型,小孟的父亲转入了建筑行业,开始承包装修工程,生活逐渐有了起色,现在领着30多个农民工干活,自己的队伍承包的工程不只局限于省内,还走向了省外。小孟的二叔除了煤矿上的工作外,自己家里还发展起了副业,和媳妇开起了一家服装店,以前家里只有四间平房,生活比较拮据,现在又在原先四间平房的基础上又加盖了四间房。小孟的姑父黄先生在大学时学的是煤炭相关的专业,原来也是煤炭生产第一线的工人,这一干就是十来年,煤炭产业转型后,开始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从那时候起黄先生接触煤化工产业,还在上海培训了三个月的时间,现在黄先生是一家大型化工厂的负责人,“以前下煤井从井下上来的时候浑身都是黑的,只有牙齿是白色的,天天都得洗澡,煤炭、粉尘,矿区给人的感觉除了黑色就是灰色,但是现在工作环境好了,更让家人放心了,以前天天都是跟煤打交道,现在视野更开阔了,生活也富裕了。”黄先生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