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端坐照相馆,如今家中自拍
“我与父母合张影”记录家庭变迁,也展现了时代变化
2014年10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74年,陈女士一家人于枣庄留影。当时,拍全家福只能去照相馆。
  2014年10月2日,陈女士一家人于济南父母家中再次留影。如今,拍张全家福在自己家中即可轻松搞定。
  1976年,曹世超一家人合影留念。当年,照相是个大事儿,生产队特地派马车把一家人送到县城照相馆拍的。
  2014年春节,曹世超一家人再次合影留念,只不过地点变成了自家小区,相机也不再需要照相馆的了。
     自本报9月30日开展“我与父母合张影”活动以来,读者朋友踊跃参加,纷纷晒出与家人的合影。每一张家庭合影都记录着家庭发展变迁的历史瞬间,同时,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它们也是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最好注脚。
本报见习记者 王晓莹 时培磊 王建伟           
照全家福从“大事”变“自拍”
  拍照,从照相馆到旅游景点和普通家庭,只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之前相机没有进入普通家庭时,想留一张全家福,唯有走入照相馆,全家穿戴一新,如隆重的仪式一般,甚至要提前几天做准备。
  “壹点”用户陈女士上传了一张1974年拍摄的全家福,其83岁的老父亲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照相不便宜,那时候个人没有相机,拍全家福必须得去照相馆,还得舍得花钱,我们家好多年才去了一次。当时拍一张照片得一块钱左右,而我每月工资只有60块钱,供着一家六口人生活。”
  另一位“壹点”网友曹世超先生上传了自家在1976年的全家福。“当时我父亲从事的是水文地质工作,因公出国前,留下了这张合影。”曹世超的大哥回忆道:“当年照相是个大事儿,生产队里特地派了一辆马车,把我们一家送到县城的照相馆拍的。”
  现在,随着相机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拍照不再是一个神圣的仪式,更多的人走出了照相馆,选择在旅途中或者居家时留下全家温情的瞬间。
  “壹点”网友姜懿珊在活动中上传了一张与父母的自拍照。自拍中,一家人的神情既轻松又搞怪,充满了家庭的温馨。

“城市化”让拍合影只能选节假日
  几十年前,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口流动较少,子女大多在父母身边定居工作。“城市化”大潮兴起以后,越来越多的子女进城务工或选择在外地工作,一家人聚少离多,照全家福反而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儿。
  “壹点”网友程女士很少有机会与父母合影,最近的一张全家福还是2006年拍的。程女士在青岛工作,而她的父母住在济南市长清区。“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外地,每年只有五一、十一和春节才能回家看望父母。”想要凑齐全家人拍张照片,非常难得。
  另一位网友“我爱haoha”在“壹点”客户端留言感叹:“1985年的国庆节,爷爷奶奶带领全家人一起照了一张全家福。如今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小时的我们也都长大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全家人天南海北的,想凑在一起非常不容易,好怀念以前啊。”
  目前正在山大读大三的学生张婷来自西安,“我现在在外地上学,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机会很少。家里只有很多年前的全家福,最近几年全家人都没在一起合过影,现在一般都是家里有大事时才合影,平常很少有机会。”

时代在变 不变的是温情
  无论是以前在照相馆中严肃的全家福,还是现在家中或旅途中随意的合影,全家福所承载的都是家庭中永恒的亲情。
  “我觉得父母可能想要的也不多,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儿女的陪伴。”曹世超说,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现在我们每周末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
  “壹点”网友王子刚今年中秋节陪父母去了一趟北京,虽然游玩期间非常拥挤,“父母毕竟年龄大了,很是劳累,但是他们却没说累字,满脸都是开心快乐。”中秋节的北京之行,给王子刚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现在趁着父母身体好的时候,我想抽时间带着他们去更多的地方逛一逛。”
  30年前,网友“岱岳山人”曾陪父母爬过泰山并留下第一张合影。前几年他的父亲得了脑梗塞,身体虽然没以前灵活了,但一直有再登一次泰山的愿望。今年6月,“岱岳山人”又陪父母乘索道登上了泰山,满足了父亲的夙愿。
  网友刘女士的母亲2012年因癌症去世了,刘女士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在妈妈身体健康的时候多和她照一些合影。“爸爸今年也快60岁了,身体不是很好,我真的希望能够多陪陪他。希望大家都能多留一些时间给父母,千万不要以后在心里留下缺憾。”刘女士感叹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