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讨万论后,也说李与杜
2014年10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郭沫若研究李白和杜甫的著作《李白与杜甫》问世,在学界和社会上引发一片讨论,后来又饱受争议。直到现在,这本书仍然是李杜研究中绕不开的话题。
  2014年7月,张炜在2013年万松浦书院演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新作《也说李白与杜甫》出版。全书分为七讲,从李杜略显卑贱的进长安求仕写起,谈诗和酒,谈二人的对比和友谊,谈浪漫和现实,谈历史和人性,谈遭遇网络时代的新现象和新思考。
  回看二人的求仕之路,这两位“仙”“圣”级别的人物,其实有很多尴尬和狼狈的地方,与孟子、陶渊明相比,二人在气节上相去甚远,“不过是两个挂着诗人头衔的凡夫俗子”。
  针对近年来网络时代上“杜甫很忙”“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的多元认知和另类解读,张炜也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网络以其平民化的狂化精神,将李、杜的形象给游戏化了,这是相当悲哀的。李杜是中国精英文化的最核心的部分,颠覆和消解李杜为代表的精英文化,不仅是可怕的无知,更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在网络化时代,最应警惕的,就是那些文化流氓对传统文化肆意践踏。
  此外,张炜还在书中指出,真正的诗人都是有着大孤独、大寂寞、大同情心的人,而绝不是热闹场上的人。
  “讲故事,说道理”的叙述方式,相比郭书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张炜看来,李白是个“形只影单的文化猛人”,而杜甫则是个“隐伏了血性的好男儿”;李白的诗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太阳”,而杜甫的诗歌则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精神备忘录”。
本报记者 刘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