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絮语
冬的精神
2014年10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上周,《山大六学院2016年迁入青岛校区》消息见诸报端后,引发各界关注,更搅动着无数新老山大人的心绪。百年山大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再次回归青岛,让熟悉山大发展沿革的人,不由地回想起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青岛和山东大学曾携手走过的30年历程。
  “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在青岛的创办,使青岛这座远离京沪文化中心的海滨城市,第一次在全国树立起文化地标。”那时候,难怪有人调侃,在青岛的大马路上一不小心就碰上一个文人,小巷子里一不留意就撞到一个作家。别的不说,只在我编辑人文齐鲁的一年多时间里,就编辑了许多山大与青岛交集的故事:老舍、洪深、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童第周、赵俪生、童书业……因此,本期人文齐鲁又特意编发了一篇《听华岗校长讲政治大课》的文章,作者田广渠当时在(青岛)山东大学校刊《新山大》做编辑、记者,有幸近距离聆听华岗校长在大学路校园中心广场讲政治大课。“那时,每到周六(隔周)下午,中心广场便人山人海,除了山大师生、家属外,青岛市的机关干部、中学教师、工商业者、文教系统的人士,都踊跃前来听讲。”
  这情景,又让我不由得想起老舍先生曾把山东大学比作青岛的冬,他深情地写道:“一个大学或者正像一个人,他的特色总多少与他所在的地方有些关系。青岛之有夏正如青岛之有冬,可是一般人只知道其夏不知道其冬。没有去过山大的人,容易想到青岛既是富有洋味的地方,山大的学生也得洋服郎当的,像些华侨子弟似的;根本没有这回事。‘山东’二字满可以用作俭朴静肃的象征,所以山大——虽然学生不都是山东人——不但是个北方大学,而且是北方大学中最带‘山东’精神的一个。这个精神使我们朴素,使我们静默。”很期望这“冬”的精神,会让山大在今后的发展中再创辉煌,让它不止是两座城市的大学、一个省的大学。
  年年金秋同,秋秋浪漫声。秋意正浓的日子里,面对一望无际金黄飘香的农田,有人有舞动金镰的欲望,有人有回忆过往的心动。作者孙清鼎的《战三秋》回忆的是40多年前三秋会战中的火热感受,“那时候农业机械还很稀少,运送庄稼、土杂肥全靠人力地排车,耕地耙地大都使牛,有时牲口实在忙不过来,为了赶进度就用人上,喊着号子人拉犁子、人拉耙。最忙活的那十几天,出工收工两头不见太阳,午饭也要在田间吃。”作者怀着深深的感情写下特殊时期秋收时节的劳动剪影,让昔日阔野里忙碌的身影和舞动的镰刀,带给今天的我们些许回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