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反而成为时尚
2014年10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通常而言,文化的演进是漫长的,是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包括与文化有关的活动,还是出现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其中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一年之内,身为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曾三次“亲近”儒家,他不光在讲话中时常引用古代诗词,在阐述治国理政的道路时,也常强调对历史经验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运用。这不仅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也在社会上掀起了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小学课本中的古文篇目更多了,“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更受追捧了,甚至不少家长翻阅起了从前遗忘在角落里的传统文化经典,就是为了给孩子起个颇具“古风”且意味深长的名字。
  从这些现象中,多少能读出些古为今用的意味,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与当前的社会生活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很多人都在感慨,生活中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多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淡了,邻里之间的矛盾多了,人与人交往也互不信任了,就连最简单的道路秩序也在行人和司机的相互谩骂中变得一团糟……此时,回到传统文化中不难找到一些济世良方。尤其那些传承几千年的经典,可以说积累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包含着许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理,无疑是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常被人说起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那“民德归厚”的妙方不就是“慎终追远”吗?
  更何况,这些和血脉一样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也最符合中国人的特质,现代人不仅能接受其中的道理,也能从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鸣。包括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很多都来自于家庭,一代一代人就这样耳濡目染着,把很多极具中国特色的道理融入内心。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现代问题的方法,像极了一个遇到困难的年轻人,去请教家中阅历丰富且温和慈爱的长辈,因为对我们的情况最了解,才能给出更有针对性也更为有效的解答。现在我们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很多内容正是源于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下,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更能深入人心。
  越是关注传统文化,越感博大精深,也越能从中生发自信。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比如“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再比如“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些道理古人早已阐述得清清楚楚,我们只需要怀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去探索,去发掘,传统文化就不仅仅是我们化解社会矛盾的工具,还将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柱,使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避免精神无所归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