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回来都不认识自己家了
章丘扶贫解困样板:十八盘村上演山乡巨变
2014年10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村容村貌有了极大变化,村民们坐在一起聊天。  本报记者 孟燕 摄
  短短几个月,十八盘村发生极大变化,干净整洁,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               本报记者 孟燕 摄
  ▼十八盘村正在建设的便民超市和农产品加工展示中心。本报记者 孟燕 摄
   编者按
  贫困山村变样了,人与人之间更和谐了,社区管理更加贴近居民,城市管理也更加人性化……社会管理创新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智慧。本报记者深入基层,探索总结那些基层管理的新思维新成就,为改善民生创新管理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从章丘市区出发,沿省道243往西到头,绕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驱车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大山深处的垛庄镇十八盘村。山沟沟里的十八盘村正是收获的季节,路边柿子树上挂着红彤彤的果子,远山层林尽染,美不胜收。1年前,十八盘村还是典型的贫困村,扶贫解困指挥部进山后,山乡巨变,一些打工回来的年轻人都差点找不到家了。

  本报记者 孟燕 王皇                  

◎村支书黄允海 新修水泥路通了公交 以前走土路得俩小时
  10月底的深秋,走进章丘市垛庄镇十八盘村,层层叠叠的房屋,红瓦白墙,干净整洁。新铺的两条水泥主干道宽阔平坦,直接通到了村民家门口。路边新装的50盏电灯让乡村的夜晚不再黑暗,而一些危险路段则装上了蓝色的栏杆。
  “市民政局、住建委给拨了资金修路,修好后,每天定点花两块钱就能坐上去镇上的公交车。以前走土路去镇上得两个小时,现在20分钟就能到了。俺们村还是始发站,上车就有座。”十八盘村村支书黄允海感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主干道两侧的屋墙变成了手绘的文化墙,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十多个主题画得惟妙惟肖。
  根据地形,每隔几百米放一个墨绿色垃圾箱让村民找到了“城里人”的感觉。去年底,按照美丽乡村的标准,村里清出了积攒多年的1000多吨垃圾。
  黄允海当了7年村支书,他透露,这里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山多水少耕地少。全村750多人只有耕地540亩,很多人家只有半亩地,今年干旱,收成更少。而5000多亩的荒山只能放放羊,长柿子树。一半多的村民都在外打工,以前村里没有钱,修不起路,不少村民住的还是二三十年前的土坯房、石头房。
  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这半年来的变化,俺们自己都不敢想。打工回来的年轻娃,站在村口都找不到家了。”黄允海说。
  村口小广场新建了三排房子,有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院。村里7位空巢老人集中搬到了这里养老,平时还能一起做伴。中午时分,厨房里飘起了饭菜香味。
  环境好了,村民老吴更愿意和老伙计们在村里转转、坐在家门口喝喝茶、抱着小孙子看看文化墙。他说以前村里闻到的都是臭味,现在能闻到花草香了。

◎村民李经华 土地流转年年有收入 很多人成了“双薪族”
  这几个月来,村里还有一个变化让村支书黄允海欣喜。“以前村民只想着‘等、靠、要’,拉的也是家长里短,现在大家都想着怎么合伙致富。”连他那部“老古董”手机也忙了起来,这几天通过村里统一搭建的平台,已经帮村民卖出了4吨小米。
  村口一座上下2层的建筑正拔地而起,已铺上了瓷砖。“这里要建成便民超市和农产品加工展示中心,超市建成后,村民不用再跑10公里山路去镇上买日用品和农业资料了。农产品加工展示中心投入使用后,统购统销,进行粗加工、包装和储藏。今年的小米卖到了市供销社11块钱,比去镇上卖的价还好,去年才卖6块。”黄允海介绍。
  正在打零工的村民李经华说,多年来,村民种植的小米、花椒等农作物都要手提肩扛或者用独轮车运到镇上的集市去卖。“出村的路20里,女人、老人扛着要走2个多小时,能出去卖东西的人太少。”而出去不了的只能等着外面来的贩子收,他们压价压得低,秤也有问题,还会给假币,坑了不少妇女和老人。
  除了种地、打零工,通过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李经华还多了一份固定收入。村里不少人都成了“双薪族”。
  “家里7口人,3亩多地,今年6月时把2亩地流转给了村合作社,每年能有1600多元的租金。”李经华说,现在家里剩下的1亩多地,他父亲1个人打理就够了,他和媳妇有时间就到村里干活,1人1天七八十元,也能攒下点闲钱。
  流转土地之后,原来零散的地集中了。6月10日,十八盘村的强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由合作社牵头,流转50余亩中草药种植基地及30亩黑小米种植基地,由村里统一管理,打出自己的特有品牌。“今年收完麦子之后马上就种上了小米,第一茬小米刚收下,接下来就是种中草药了。一年的租金都已经发给了村民。”黄允海说。

◎村民吴俊芳 俺家危房改建农家乐 邀请城里人常来坐坐
  此前,十八盘村内危旧房屋和废弃宅基地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看起来非常破败。现在闲置的土地也开启了综合利用的新模式。
  村民吴俊芳在40岁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自家的土危房由村里新建变身成了农家乐,她成了“老板娘”。吴俊芳的丈夫在郭店打工,家里只剩她和两个老人、两个孩子。“守着半亩地,只能种出个口粮。孩子爹一个月也就赚两三千块钱,俺得照顾老小走不开。”
  每天一早,她就把自家农家乐收拾得干干净净。“希望城里人没事来村里看看,这里环境好,吃点俺们自己种的菜、养的鸡、酿的米酒。”
  村支书黄允海介绍,村里不少村民都在外打工,镇政府出资把这些人闲置的房子盘活下来,每年给户主1000元,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目前有3户村民积极参与,一户村民家中还改造了厕所、厨房,有干净的床铺,俨然浓浓乡村风的城市旅馆。

◎村民吕荣波 扶贫办不光给慰问金 还给俺送来了10只羊
  今年51岁的吕荣波是村里的老羊倌,妻子患病20年了,几乎每年都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这几年护理费贵,一次住院得花上万元。而他的儿子也在几年前欠债离家出走,杳无音讯。
  “走不开还得照看她,靠帮人放羊、做点木工活赚点钱,现在木工都淘汰了根本没活干。”吕荣波叼着旱烟袋,一边收拾干草一边对记者说。
  今年春天,章丘市扶贫办送给他10只羔羊,还陆陆续续给了他两三千的慰问金,他用这些钱又买了两只小羊。“现在有一只羊下了两只羊仔,加上帮人放的羊,已经有40只了。过完年羊大了,留下母羊和小羊,能卖出几只,加上帮人放羊的钱能收万数钱。”
  扶贫办工作人员还给他送来了五六十棵核桃树苗,现在已经种下1年了,再过两年就能结果。为了方便,他还买了辆二手三轮车,“以前根本没想过能买。”老实巴交的老吕一个劲儿表示感谢。
 经验推广 
多元化帮扶让 乡村拔掉穷根
  像十八盘这样的贫困村还有很多。据了解,章丘市共有162个贫困村,包括21个特困村、52个重点帮扶村和89个其他帮扶村。
  根据章丘市的目标,今年年内确保实现100个空壳村集体经济有自营收入,全市85%的村集体自主经营性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到2016年底,贫困村人居条件明显改善,集体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在新一轮扶贫解困中,村民们刚看到了一点希望。
  章丘市民政局纪委书记贾延宏坦言,以往扶贫简单送东西送钱,光“输血”并不能改变贫困。“我们在探索多元化扶贫的路子,造血、输血一起,多部门帮一个村一个户。”他强调,他们梳理出了2000多户困难群众家庭的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就业需要、入学需求、就医需求以及脱贫期望等方面,与住房建设、民政、人社、水利、林业、农业等各职能部门对接,将实现“精准扶贫”。
  十八盘村的经验也在结合当地实际,在其他贫困村逐步推广。与十八盘村相邻的小石屋村正在进行危旧房屋改造,相距60公里官庄镇南辛村64岁的贫困户郑学通也免费领到了核桃苗和小羊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