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老街忆早点
2014年1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建绳
  民国时期著名才女张爱玲在散文《谈吃与面饼充饥》中谈到“民以食为天”,但看到大饼油条的精致,就知道“食”不光是填饱肚子就算的事情了。烧饼是唐朝自西域传入,但是南宋才有了油条,因为当时对奸相秦桧的民愤,叫“油炸鬼”。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与咸、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这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这里,张爱玲指的是吊炉烧饼,烤制时抹上芝麻、糖稀,故吃起来有甜味;油条则是略带咸味的。
  张爱玲所谓的大饼油条,老济南称烧饼馃子。老济南烧饼的种类比南方多,除了吊炉花边烧饼,还有麻酱烧饼、盘瓤烧饼、油酥烧饼、马蹄烧饼等。此外还有炉箅儿、馓子等油炸食品。
  祖籍山东无棣张家码头村(后来迁至河北)的张爱玲也许传承了列宗列祖的基因,喜欢烧饼油条同食。但张氏不知道,济南的马蹄烧饼与油条同食更会令人“大快朵颐”,前提是烧饼芝麻多多,新出炉的,油条要发得个大,炸得透,吃起来有酥脆感的;就餐时喝一碗热气腾腾的五香甜沫更觉惬意。我和我的家人也好“这一口”。前几年我耄耋之年的小姑每次从上海回到故乡济南,都要到魂牵梦萦的老城区走一走,看一看,回顾那些温馨的舌尖上的记忆。
  清晨,老城区的上班族、上学族刚刚起床,小巷就传来嘈杂的市声:“烧饼馃子!炉箅子!”“白糖馍馍”“绿豆切糕”“江米切糕”“喝蜜儿的黄瓤地瓜”……挑担子的、提玻璃盒的不约而同地来到四合院门前;还有敲着小铜锣卖八宝粥的也来凑热闹。不一会儿,小铜锣有节奏的声响引来多位小食客围着香喷喷的八宝粥馋涎欲滴。
  有没有煎饼馃子?有呀!那时买粮食几乎每街上都有磨坊,买了三合面,走不几步就是煎饼加工铺,花几分钱当天就能拿到摊好的又薄又酥的煎饼,第二天一早煎饼馃子就能登上餐桌了。不过,那时的煎饼馃子还是大众化的家庭主食;后来就发展成了“街头快餐”,还可以加鸡蛋,抹辣酱。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去天津,早上煎饼馃子路边摊很多,据说大部分是山东人经营的。没有想到的是,几十年后山东人的煎饼馃子成了天津的四大美食(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馃子)之一。改革开放后,繁华的上海市中心地段,也有了煎饼馃子路边摊,也许是“北风南渐”吧!一日三餐白米饭的“阿拉上海人”也步履匆匆地握着煎饼馃子吃得津津有味。
  喝什么呢?小时候我住的老城区到处都有甜沫铺、豆腐房。记得小布政司街(今省府东街)路北有一家豆汁房,就小有名气;西门外王家粥铺的鸡丝甜沫也常常顾客盈门。说远点,趵突泉前街、天地坛、南门外称“甜沫一条街”也不为过。
  历史走过了一甲子,寄托乡愁的四合院变小了,印满乡亲足迹的老街变短了。惟一不变的是千丝万缕的乡情。我爱历下老城区,我怀念老街巷的美食早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