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三次怀旧潮
2014年12月2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本报记者 陈玮 实习生 刘娇娇
如果把怀旧作为一种心理态度或者社会态度,一种对历史资源的寻求,那么在中国早已有之,从中国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直到现在,共有三次怀旧思潮。
第一次怀旧潮起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古今中西之争。19世纪末期,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传统知识系统趋于崩溃,以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成功为其物质基础的西方文明,成为指引中国现实出路的思想资源。但这种资源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现实困境,反而产生了更多更难解决的新问题。人们开始以回溯本源的方式,来反省现实的困境,比如以章太炎为首的“国粹派”,以梁漱溟为首的“东方文化派”,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主张“文化回归”。
第二次怀旧潮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它的直接缘起是“文革”之后的反思及寻根热潮。十年浩劫留下一片文化废墟,“何去何从”的问题再次压倒了一切。为了寻找答案,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也由此掀起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1985年1月,中国文化书院举办了第一次文化讲习班,掀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讲习热。这个时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的“第二次启蒙运动”,其中最中心的问题就是中国应当如何继续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第三次怀旧潮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改革后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的回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角,1993年,《上海文学》第6期发表了王晓明等人的《旷野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一文,文章从对当前中国文学危机的警告和诘难出发,提出当代人的精神信仰已然破灭、人文精神日渐委顿的问题,呼吁作家“灵魂救赎”和文化人的自省,呼唤新的人文精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第A01版:重点
第A03版:重点
第A04版:身边
第A05版:图说
第A06版:身边
第A09版:青未了
第A10版:青未了·心理
第A12版:娱体
第A13版:娱体·运动
第A14版:娱体·运动
第A15版:天下
第A16版:天下
第B01版:文化人
第B02版:文化人·历山路28楼
第B03版:文化人·历山路28楼
第B04版:文化人·纸上纪录片
第B07版:文化人·清明上河图
第B08版:文化人·高清畅享
第C01版:今日济南
第C02版:今日济南·精读
第C03版:今日济南·都会
第C04版:今日济南·都会
第C07版:今日济南·华不住
第C08版:今日济南·华不住·漫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