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娘们争嫁的对象
“赤脚医生”记忆拾零
2015年0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当年的赤脚医生宣传画。
  走在乡间小路上的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工作证。
     说起“赤脚医生”来,现在的年轻人都有些疑惑,甚至是摇头,不知“赤脚医生”是咋回事?其实“赤脚医生”就是乡村医生的前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那个时代农村不可或缺的医疗骨干力量。作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我来说,对“赤脚医生”这个称呼记忆非常深刻,因为我就是那个时代的经历者之一。
□刘曰章
“赤脚医生”称呼的来由
  由于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差,卫生状况也非常恶劣,缺医少药,各种流行病到处肆虐。为此,毛主席在1965年6月26日提出了“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而依据当时的需要应急性的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赤脚医生”。他们半农半医,以积极防治为重点,为农村卫生状况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慢慢摸索和探索中,“赤脚医生”队伍不断壮大,由原先几个村的卫生合作渐渐变成了村村皆有了自己的卫生室,乡亲们看病再也不用出村就能解决。卫生室人员也有原先的一个逐渐增加,大村达到4至5人,小村也有2至3个,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基本上满足了村民的需要。这些“赤脚医生”基本都经过了当时公社一级的卫生专门培训学习,平时以自学为主,边学边用,重在实用。后来培训的这些“赤脚医生”要求也渐渐高了起来,一要达到高中毕业;二要有医学家传因素;三是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选拔,较好地提高了“赤脚医生”队伍的素质。特别是1968年9月《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以后,在中国大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赤脚医生”的名称由此正式传遍全国,成为了农村社员对卫生员的亲切称呼而延续下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式确认“乡村医生”称呼为止。

女大当嫁的首选对象
  1975年秋天,歌颂“赤脚医生”的电影《春苗》和《红雨》相继上映,影片中成功塑造了田春雨和红雨这两个年轻的“赤脚医生”的形象,高度赞美了“赤脚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得“赤脚医生”受到全国人民的瞩目和尊敬。
  在那个年代,农村社员主要是在生产队挣工分,男人干一天力气活可以挣十分,女人也就是八分,挣到十分的几乎没有。而唯有穿着白大褂的“赤脚医生”不管付出多少,每天都是按照十分记工,在村里慢慢也成了“名人”,令许多的男女青年羡慕不已。有的后悔为啥没有多念几天书?有的埋怨父母为啥当初不同意让其干“赤脚医生”?到了这时候说啥也晚了,剩下的也只有遗憾了。就连找对象,“赤脚医生”都是村中的首选对象,几个年轻姑娘争着和一个干“赤脚医生”的小伙子谈恋爱,这不是传说,是真实的事情。
  张秀文,1952年生,1968年初中毕业后经过公社卫生院培训上岗,从此坚持扎根农村为村民热心服务。在业余时间张秀文还坚持刻苦自学针灸知识,对农村发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达到了用针灸熟练治疗,多年来免费针灸数万人次,在群众中留下良好的口碑。到了找对象的年龄时,张秀文一点也不用愁,虽然当时家境并不好,但因有好几个条件不错的姑娘都同时进攻,差点招架不住,直到和意中人确定终身后才算是消停了。

“赤脚医生”的四件宝
  据张秀文讲,当时的“赤脚医生”有几件宝,第一件就是药匣子,起初使用的木制的,后来改成了纯牛皮的深红色药箱,上翻盖,前面有白色的圆圈,里面是红红的“十”字符号,代表了它的神圣。背再肩上,简直是一种气派,威风凛凛。
  其实药匣子不只是光盛药,还有常用的小型医疗器具。第二件就是听诊器,那是看病的必备品,没有它就跟聋子的耳朵一样,瞎摸索也没有用。听听心脏,听听肺部呼吸,非他莫属。第三件就是体温表,别看东西小,测测体温,离不开它。第四件就是针灸针,这是农村卫生工作中最常用的东西,一根银针治百病,此话一点不虚,就这小小的针灸针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赤脚医生”张秀文就是我老家村里的,已经从事农村医疗工作四十多年,光“赤脚医生”阶段就坚持为农村医疗服务了十六年,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忆无比深刻。
  那时的“赤脚医生”,看病主要就是感冒、发烧、拉肚子,再就是防疫等措施。因为那时生活条件都不行,人也没有什么大毛病可得可治。所以那时的“赤脚医生”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没有那么复杂。但是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下雪,都是随叫随到,随时应急处理社员们出现的各种病症,极大的方便了广大社员。比“赤脚医生”晚些时候出现的就是合作医疗了,那时的合作医疗资金有生产队出,按照人头来,每人每年两块钱,统一划拨到村卫生室,此后看病再也不用掏钱了。小到吃药,大到打针,社员一分钱不用管,全部免费。那时没有打点滴,一般就是吃药打针。常用药为四环素、土霉素,打针就是退烧用的安痛定,消炎用的氯霉素和庆大霉素等等。像青霉素和链霉素在当时都是紧缺药品,不是特别重大的疾病一般用不到。

“赤脚医生”为数不多了
  据张秀文介绍,从“赤脚医生”一路走过来的老乡医现在不多了,年龄一般都在六十岁以上。因为那时的条件贫困,能够坚持到现在的越来越少了,村子里现在只有他自己,曾经的“赤脚医生”死的死,改行的改行,其他村子的状况相差不大。不久前统计老乡医的情况时,一个镇里也不过还有六七个有过“赤脚医生”经历的老乡医。好在随着政策的越来越好,对这些做过贡献的老人们有了明确的补助办法,看来晚年的养老保障应该是问题不大了,这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说明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今年,“赤脚医生”这个称呼,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也就是说三十岁左右及以下的年轻人几乎不了解“赤脚医生”是啥样的情况。“赤脚医生”的情况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事迹还没有触及到,希望此文只是抛砖引玉,让曾经受益或接触过的人拿起笔写出来,算是给后人一个交待或留下一分念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