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赵树奎谈纪录片《孔府往事》创作
讲故事,追忆孔府兴衰沉浮
2015年0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树奎(左)和加拿大国际电视台签署播放合作框架协议
     本报记者 晋森

  “通过记录孔德懋坎坷一生的复杂经历,为她出了一部画传。因书籍传播面有限,又随即萌生了将收集、整理的这些故事拍摄成纪录片的想法,这就是《孔府往事》的成因。”说起电视纪录片《孔府往事》,赵树奎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且从某一方面来说完成了他的一个梦想。
“苦孩子”自学成才喜欢拍纪录片
  2014年,由赵树奎策划拍摄完成的10集电视纪录片《孔府往事》正式报送中央电视台,并有望在2015年播出。去年12月底,《孔府往事》与加拿大国际电视台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北美地区播出。看着自己的心血即将播出,63岁的赵树奎禁不住眼眶有些湿润。
  赵树奎出生于鲁西北一个叫西王屯的村子,这片贫瘠的土地,除了给赵树奎坚韧的性格外,甚至连一口饱饭都提供不了。母亲带着他咬牙供其上学。中学毕业后,赵树奎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后来成为济宁一家供销社的营业员。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赵树奎参军入伍,来到北京成为一名通信兵,这为他的人生提供了第一次机会。
  在部队里,赵树奎自学文学创作和美术,这为他以后拍摄纪录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部队的三年是赵树奎奋斗的三年,期间他不仅被保送至西安美院学习,作品《成长》参加了全军美展,并4次荣获嘉奖。
  1976年,赵树奎转业到鲁抗制药厂。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视纪录片。“由于我写作方面的功底,被调到了厂长办公室负责写材料。这时,厂里要拍摄一部纪录片,由我负责统筹。”赵树奎介绍,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再到演员选取等方面全程参与,最终拍摄出了纪录片《号角》,并拍摄了首部反映鲁抗风貌的写实纪录片,从此赵树奎爱上了纪录片创作。
由孔德懋画传 延伸出《孔府往事》
  2003年,赵树奎搬到北京,成立“圣地亚视传媒公司”,从事影视制作等方面的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萌发了拍摄《孔府往事》的想法。”赵树奎回忆说,在北京的一次聚会上,赵树奎认识了孔德懋。缘于对儒家文化的热爱,赵树奎经常去拜访孔德懋。
  “聊天的时候,常常听她讲起一些孔府的旧事,比如母亲王氏的凄惨命运、她与姐姐孔德齐、弟弟孔德成怎么一起读书、玩耍。”听得多了,他对千年孔府及整个孔氏家族的脉络沿袭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后,赵树奎通过记录孔德懋坎坷一生的复杂经历,为她出了一部画传。因书籍传播面有限,他随即萌生了将收集、整理的这些故事拍摄成纪录片的想法,这就是《孔府往事》的成因。
  从2011年开始,赵树奎就四处张罗人马,着手进行拍摄前的各项准备。期间光修改剧本就三易其稿。历经三年的磨难,《孔府往事》最终拍摄完毕,并展示在观众面前。
  “孔府历经两千多年,它的命运和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兴,孔府兴;国家衰,孔府衰。纪录片以讲故事的方式,重现孔府的历史面貌,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儒家文化。”赵树奎说,他想通过这部纪录片,让人们全面透视这个王者家族与中华民族命运的密切关系,让现代人共同追忆千年孔府的悲欢离合和兴衰沉浮。
  “我现在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我终于拍摄出了这部筹划已久的纪录片,从某一方面来说完成了我的一个梦想。”赵树奎说,这仅仅是个开始,随后还准备陆续拍摄《孔子诞生地》、《孔子周游列国》、《孔庙十三碑亭》《孔门弟子》等系列纪录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