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出寒冬教师稳定是关键
2015年0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亮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要求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包括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齐鲁晚报》1月10日报道)
  民办基础教育可以弥补公办教育的资金短板和覆盖的不足,发挥灵活多样的办学特点,完善竞争的机制。然而经历多年发展,部分区市的民办教育近况并不如意,一些学校不是在扩张发展,而是努力生存。
  梳理困扰民办学校发展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教师流失是最重要的因素。对民办学校来讲,姓“私”不姓“公”,即便给予老师的待遇相当,也难以拴心留人。而如果没有政策的“说法”,从公办到民办的逆向流动将面临工龄、职称、保险等一系列后续问题,让一些优质老师不敢“铤而走险”,直接造成了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缺乏补充,日益萎缩。也正是因为优质教师的短缺,让学生管理规范不足,造成了教育教学缺乏亮点,长此以往生源日益减少,不得不靠收费来维持运转,甚至关门停办。
  而要打破民办教育的困局,让基础教育百花齐,政府教育部门必须多一些主动介入和政策扶持。除了给予资金、设施等物质扶持之外,要更加注重给予政策扶持和人才支撑,加快明确民办学校教师的身份定位,建立完善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彻底解除部分公办老师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民办学校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同时,可以发挥牵线搭桥的沟通作用,引导部分有经验的退休教师到民办学校返聘上岗,充分发挥社会人才的优势,在民办学校打造人才云集的效应,从而促进生源的集聚。
  当然,民办学校要想真正走出寒冬,并不能完全倚仗地方政策的搀扶,必须向内挖潜、自我救赎。要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牢牢把握重视管理、善待人才这一命脉,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围绕区域学生的特点探索教育方式和工作特色,充分张扬民办学校的个性,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