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无妓
2015年02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崔耕和
  若把心设定比喻物化,境界层次立现。
  若比作筐,物来照单全收,喜来心喜,忧来心忧,是非来则郁闷纠结,此一层次显然不高。若比作磁石,只吸铁质,不吸其他,则大不一样。如叔本华所描述,“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意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内容的人。”这应为二等层次。还有一种,心如镜,物来映物,物去镜空;如竹,“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如潭,“雁度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显然,这是更高的境界了。
  读过哲学的人,都知道程颢、程颐兄弟,这哥俩是北宋时期的名人。有一次,哥俩共赴朋友酒局,酒过三巡,就有妓女入席陪酒。程颐一见,理学家怎可与妓女同席?于是拂袖而去。程颢却留了下来,与妓女把酒言欢,尽兴而散。次日,程颢来到程颐书斋,见老弟怒气未消,于是笑着打趣道:“昨日本有,心中却无;今日本无,心上却有。”昨日有妓女,我心中无妓女;今日无妓女,可你老弟心上还有妓女啊。你看,一件小事让哥俩的境界立马有了高下之分。
  还有一个禅宗故事,很多人听过。说是老和尚带小和尚下山化缘,途经一河,河边一女正为过河而发愁。老和尚毫不犹豫“学了雷锋”,背起女子过了河。这一背不要紧,小和尚却郁闷了:“师傅,和尚是不近女色的吧?”老和尚点头。小和尚又问:“那你刚才为什么背那个女子呢?”老和尚说:“刚才我已经把她放下了,可她还在你心里。”这故事的禅味跟“心中无妓”异曲同工。
  其实,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描述过这样的境界:“物来则应,应不以心,圣人之心若镜,应而不藏。”是啊,心若镜,实乃修为之至境。耶稣也说过,上帝降雨在好人的田里,也降雨在坏人的田里。若以自然的观点看世界,这世界没有是非,超越是非,没有执著,也没有分别,如此,才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才能在绳缰利锁中其乐融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