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走红引热议
纪录片,谁是下一个“全民关注”
2015年03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不久前,一部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归途列车》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而近日韩国KBS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国内也引起了热议。《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而红之后,大家都在期待下一部能引发全民关注的现象级纪录片。

  本报见习记者 刘雨涵                    

纪录片现状不容乐观
  虽然有《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纪录片开道,但中国纪录片的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在《舌尖上的中国》出现之前,能够为大多数观众所知的几部纪录片,从早前的《话说长江》、《长城》、《黄河》,到后来的《大国崛起》、《美丽中国》、《华尔街》、《货币》等,这类“媒体纪录片”为了能够在电视平台上播出或者在纪录片节上拿奖,因此容易采用宏大题材来叙事。但是这种纪录片也往往容易走入资料片的误区,解说词更像是教科书,难以接地气。直到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人们才发现原来纪录片也可以是这样的“小而美”,它所产生的巨大效应正说明了观众对于此类题材的渴求。
  与“媒体纪录片”的宏大题材不同,许多独立制作人从个人视角出发创作的“作者纪录片”往往采用“小”题材。比如周浩的《棉花》,这部耗费8年时间聚焦棉花产业链的纪录片于2014年获得了第5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然而这些片子的艺术性虽然毋庸置疑,题材也绝对接地气,但由于导演过于强烈的个人色彩,导致其往往成为远离观众的小众纪录片。获得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和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大奖的《归途列车》得以亮相央视,这部以农民工春节回家为主题的纪录片因此获得公众的关注。

产业化要敞开大门
  单纯指望电视台买单或者创作者孤芳自赏,肯定不是纪录片未来的出路,于是产业化成了近年来纪录片圈子里的高频词汇。2009年韩国的纪录片《牛铃之声》赚得1.2亿元超高票房,而它的投资则不到200万元人民币。2014年韩国上映的纪录电影《我的爱,别渡过那条河》,更是打败了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在一片利好之下,《舌尖上的中国》所衍生的纪录电影《味道中国》也开始冲击今年贺岁档的大银幕,然而电影市场的热羹可不是这么好分的,1月23日上映的《味道中国》首日票房仅有40万元,在多地影院“一日游”后便匆匆下线。
  在电影市场上打拼的纪录片也并不都是折戟而归,2013年五月天演唱会纪录片《五月天诺亚方舟》进入院线,收获了超过2000万元的票房,2014年纪实电影《爸爸去哪儿》更是创下了近7亿的票房奇迹。然而很多人认为,应当将这些过度娱乐化的电影拒于纪录片的大门外,腾讯纪录频道总编黄平茂则表示应该抱有更宽容的态度:“纪录片应该能容纳下更多创新和不同。”
  专注于纪录片制作的良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秋丽认为:“纪录片到底应该是艺术范儿,还是商业范儿或者娱乐范儿,不同的机构会有不同的解读。欧洲的纪录片一般是由基金支持的,所以法、德的纪录片就比较偏向于艺术化,属于美丽范儿的,比如《海洋》、《鸟的迁徙》,英国则比较追求真实性,比如《雅鲁藏布》、《喜马拉雅》。美国都是商业化运营,让观众花钱订制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探索频道,所以美国就是娱乐化,尽量满足观众的猎奇性。”  
  中国纪录片市场目前还处于培育和栽种的阶段,并没有进入花开果熟收获的季节。“《舌尖上的中国》出现是春暖花开的信号,但是目前纪录片业内确实有点着急,忘了春风润雨,忘了要有夏天大汗淋漓的劳作,直接进入秋天的收果子阶段,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