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校长推荐”,只是形式公平
2015年03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熊丙奇

  近日,北大清华公布了其“校长推荐”计划。其中,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改为“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取消了推荐学校限制和推荐名额,扩大了选拔范围,学生自愿报名,由北大本科招生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
  对此,不少舆论称其为推进自主招生公平。但笔者要说的是,这最多只是形式上的公平。因为,能否通过自主招生给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进名校的机会,取决于自主招生高校是否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当初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借鉴国外大学招生的推荐做法,也希望校长能利用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向大学推荐有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可是,在这一制度实行过程中,却出现诸多问题,包括获得推荐资格的,多是重点、示范校,普通学校几乎没有机会;社会舆论担心校长利用权势,在推荐中搞权钱交易;校长推荐,最终变为学校综合推荐,主要推荐学科成绩排位最前的学生,这让校长实名推荐有名无实。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校长实名推荐,与国外的操作很不同。在国外,大学只是把校长、社会人士对学生的推荐,作为一项评价指标,而在我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变为入围自主招生的前置条件;在招生中,国外大学独立根据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特长表现、推荐等评价、录取。而我国大学的自主招生,并不是学校完全独立录取,而是和集中录取制度嫁接,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只是获得高考录取优惠。因此,所谓的多元评价,其实还主要是单一的分数评价。
  现在取消校长实名推荐,似乎解决了限定推荐资格的不公平问题,可是,如果大学的评审专家,在具体评审时,还是特别看重学生的学校身份,以及获奖情况、学习成绩,那么,最终获得自主招生机会的学生,还会集中在重点、示范高中。另外,按照高考后自主招生的操作程序,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获得的还是录取优惠,因此,高校也就难以真正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高校深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必须朝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推进招考分离,给学校充分的招生自主权。把自主招生移到高考之后,本来是推进招考分离的契机,自主招生高校可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学校独立进行录取,被录取的学生不再要求填报志愿,每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这是切实推进招考分离,也有利于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特点,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并引导中学转变教育理念,推进多元教育。
  二是推进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对于大学来说,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对于招生事务而言,要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订招生标准并监督落实,防止招生事务受行政干扰;对于中学来说,要推进民主管理,建立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参加学校办学管理、监督和评价。这是让学校办学恢复信誉的根本推进,很多基础性的改革,都必须以此为土壤,比如即将推行的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如果没有中学评价的公信力、大学招生的公信力作为基础,这一工作如何推进?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