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结硕果人才培育谱新篇
—枣庄职业学院、枣庄技师学院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综述
2015年03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通讯员:孙倩 韩超 姜军
  枣庄职业学院、枣庄技师学院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近年来,该院把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作为引领和推动学院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在省、市文明办的有力指导帮助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创建活动为抓手,以创建促文明,以文明促发展,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办学的“软实力”,综合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更加凸显,有力推动了学院科学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厚
  (一)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核心价值
  该院将传统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指标体系中的“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文体活动”等指标体系相结合,着力引导师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课程教育入手,将文、史等传统文化精髓列入教学计划。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和市教育局等部门,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兼具思想性和学术性的讲座,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征文等比赛,提高传统文化活动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依托学院“学生艺术团”,编演优秀传统文化剧目,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体重现和多元传播。每到传统节日,都会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全院建有院、系道德讲堂9个,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道德讲堂活动,营造“讲道德,做好人”的浓厚氛围。开设了翰墨轩书画社、群英武术社、道德棋社等传统文化社团。2014年,2项作品在全省“传承文明 共筑梦想”经典诵读活动中分获一等奖、二等奖。
  该院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师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刻阐释“中国梦”的历史底蕴、时代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师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枣职梦”的生动实践。
  (二)丰富文化活动,创新育人平台
  该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先后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礼仪社、文学社、群英武术社、普通话协会、翰墨轩书画社、道德棋社、轮滑社等院、系两级社团40个。校园涌现出了“社团文化活动月”、“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渗透、覆盖到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广泛参与和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培育。男女龙舟队双双获得第一届世界石榴大会龙舟邀请赛冠军;2014年,学院轮滑社团在山东省第五届N校联盟新人表演交流活动中获“优秀轮滑社团奖”。学院先后形成了毽球、乒乓球、合唱、排球、篮球等教工文化活动品牌,在2014年枣庄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毽球比赛中,学院毽球队囊括男、女双冠军。
  为拓展德育渠道、创新育人平台,该院组建了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小组,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组织网络知识讲座,利用微博、微信、QQ群、BBS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学生文明上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建立了以团委青青枣职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为主体的“院、系、班”三级网络文明传播的网络志愿者服务体系。
  (三)实行从严治校,加强“三风“建设
  该院全面推行从严治校、从严治学,制定了《关于从严治校的若干规定》、《关于从严治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从严治校、从严治学有关规定全面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实施晚间检查通报制度,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提升教育效果。该院实施校园安全工程建设,被省公安厅荣记“全省高校文化单位安全保卫工作集体二等功”;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被表彰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与管理优秀单位”。
  修订完善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文明公约和礼仪规范。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做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和“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先锋”主题实践活动,优化了学生素质。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制订了《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方案》,组织调研评选“好老师”标准,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学院被中华总工会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被省委高校工委评为“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二、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一)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枣庄职业学院、枣庄技师学院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听课评课等系列举措,全面推进“做、学、教、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学理念开始在教师中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欢迎,初步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四位一体”活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旅游管理专业“321双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分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教师获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中国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二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山东省第二届高职院校微课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蝉联山东省第三届大学生化工过程实验技能竞赛第一名,山东省职业院校全国技能大赛选拔赛团体一等奖1项、三等奖9项。机电类专业群被省人社厅确立为山东省技工院校省级示范专业群建设项目,获专项支持资金。
  (二)重视招生就业,助力良性发展
  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了该院的良性发展,近年来学院招生数量和质量连创历史新高,在校生人数达到11000余人。2014年高职招生扩大到17个省(自治区),三年制高职学生招收数量比2013年增长54.9%;在招生数量增加的同时,录取分数也逐年攀升,省内录取分数线文科、理科均大幅提升,最高录取分达到507分。该院按照“适度规模、调整结构、完善政策、扶持重点、保证质量”的原则不断调整学生比例,加大新生入学资格审查力度,严把入口关,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该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着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专业特色与不同职业要求,深入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树立“入学即入职”的理念。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广泛联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用人单位联合开办订单班、冠名班,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尽早接触熟悉,互相认可融合,提高就业稳定率。近年来,该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三、以培养“三能两高”人才为目标,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
  (一)加强培训鉴定,提高职业能力
  2014年,该院被人社部、财政部确立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立项单位,学院以此为平台和契机,加强社会培训鉴定工作。在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训装备建设、技能评价等方面努力构建一套完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主动为企业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努力拓展培训服务的项目和领域,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范围,推进成人学历教育,扩大函授、自学考试招生规模。新拓展了营养师、育婴师、制图员、养老护理员等工种,承办了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类培训,该院被省人社厅确立为“山东省就业创业培训省级项目定点机构”,被省旅游局确立为“山东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被省商务厅确立为“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被市民政局确立为“枣庄市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全年累计培训鉴定9000余人次。
  (二)开展校企共建,共育技术技能人才
  该院积极创新政校企合作形式,加强与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有关部门在岗位培训、工种鉴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提升办学能力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2014年,学院与台儿庄区委、区政府合作建设枣庄职业学院台儿庄古城校区,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将为枣庄汽车服务行业输送更多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与中航天使教育集团、山东光合园林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办“空中乘务和航空服务”、“光合订单培养班”等订单班、企业冠名班9个,新增合作企业10家。
  (三)打造志愿品牌,开展帮扶共建
  枣庄职业学院、枣庄技师学院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推动建立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鼓励广大师生结合专长为社会奉献力量,注册志愿者5000余人。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开展扶老助残、文明礼仪、保护环境、交通安全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农业科技服务队”志愿者专项服务队、开通“三农”专家咨询平台,进行农技服务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三农”发展;组建学院红十字协会,每年无偿献血量超过10万毫升,6名学生被卫生部等部门授予“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并被新华网、人民网等数家中央、省级媒体宣传报道。2014年,该院被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确定为“全国学雷锋教育基地”。
  该院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薛城区邵楼村帮扶村开展调研,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拟定帮扶计划,解决实际问题。学院承担的帮村工作,在前后两任第一书记的努力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受到驻村群众的好评。
  2015年,枣庄职业学院、枣庄技师学院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学院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持之以恒”的原则,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创新建设机制和途径,使办学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更有效地融合互动,充分发挥现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