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朱家峪
2015年04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庆
  周末闲暇,独自一人,穿上登山服,开车去号称齐鲁第一古村的章丘朱家峪访古寻幽。出济南市区沿经十东路、309国道东行约80里,见一大道向南,便看到一高大牌坊,牌额上书有“朱家峪”三个金黄大字,便是到了。
  牌坊高约20米,宽50米余,雕梁画栋,虽是水泥新筑,倒也高大恢宏。过了牌坊,向南不远便是青石修建的圩门,新旧接茬明显,看来近期重修过。由于朱家峪村人崇尚礼义,此门也称礼门。进了礼门,对面是一座高大的影壁,脚下始建于明代的古青石路一分为二,右边的一条略偏西奔向村南的胡山,左边的一条向东南蜿蜒去了文峰山的东山涯。铺路的青石早已被岁月的长河冲刷得溜圆光滑。右边的一条为村里的主干道,路中间还用规则的长条青石修了两条便于行车的平道,像两条铁轨一样,既可走独轮车,也可行双轮车,有专家称之为双轨道。道路的两侧都是青石到顶或青石土坯结构的明清古民居,路边又伸展出许多小巷,小巷两边也是古民居,就形成了略显方正、南高北低、错落有致的古村。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氏进村,因“朱”系国姓,与皇帝朱元璋同宗,遂改名朱家峪。2002年3月,该村出土了陶器残片和斑鹿角化石,据考古专家考证,夏商时期就有人在此结庐而居。自明至今,虽经600多年历史沧桑,仍完整地保留着青石砌成的古门、古桥、古祠、古庙、古井、古宅、古校等各类建筑200余座,被专家誉为江北聚落第一标本。
  村内最具特色的建筑当数文昌阁,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主体工程全用青方石筑成,上建楼阁,下筑阁洞,浑然一体,古朴而壮观。阁顶用厚实的青瓦铺就,屋背是由13块长方形青砖透雕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横贯于屋顶,被专家誉为“清代精美之作”。村内面积最大的建筑是上下两层四开间的女子学堂,主体也全由青石砌成。由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兄弟二人于1932年捐资兴建,设一个班,学生20余人,雇请章丘女先生孙吉祥执教。古老的朱家峪村,在章丘一带率先提倡女子教育,这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农村也算是比较早的,影响巨大。随后村里又开办了山阴小学,校门原貌还在,是仿照当时黄埔军校的校门而建。女子学堂、山阴小学、再加上早先的文峰小学,由此,朱家峪人的开明和重视教育的程度可见一斑。
  朱家峪村内还有两处著名的古建筑不能不说,一处是朱氏家祠,另一处是进士府。朱氏家祠位于古村北首东侧,由乡绅朱士杰、朱秉忠和朱秉刚捐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民国廿六年(公元1937年)夏复修。家祠里院是建筑古典壮观的祠堂,前院原有古树名木数十棵,现只存一株高大的桧树一枝独秀。进士府,为清末著名私塾先生朱逢寅宅邸,因其先人朱振典五岁考取贡生,精理学,有文望,著有“三字经注疏”一书行世,又因朱逢寅本人对汉学和经书颇有研究,蜚声远扬,被皇帝钦命为“明经进士”,进士府由此得名。
  沿着石道围着村子粗略转了一遭,村子里开始热闹起来。村道上来了一些城里人模样的游客,有些村民,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也打开院门,在路边摆起了卖货的地摊。售卖的品种并不多,转着看了一下,大都是栗子、核桃、红枣之类的干货和苹果、鸭梨、橘子之类的冬储鲜果,还有一些麻线纳底的男女布鞋。我在一位一头白发、面色黝黑的老翁旁边蹲下,老翁赶忙从盛核桃的柳条篮子后边拿出一个马扎让我坐下,我道过谢之后,二人便攀谈起来。通过老人讲述,才知道我看过的景点并不全。九大景观,除了看过的立交古桥、危阁连云、朱氏家祠、女子学堂、东山长流泉之外,还有圣水灵泉、文峰独秀、关帝小庙、坛井七折四大景观没有看到。也只好存个念想,等下次再来了。
  朱家峪这座颇具明清古貌的青石山村,原本像大树下的小草,被罩得严严实实,并不为外界多知,自从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播映之后,一夜之间名扬四海,据说是朱开山故居的民宅也挂牌成了景点。现在整个村子都开发成了旅游景区,建设了许多人造景观,而我更喜欢那承载了悠久历史、沉淀了璀璨文化原汁原味的古楼古屋,古桥古道,还有那古泉古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